清华阳光壁挂炉点火故障(壁挂炉点火故障怎么恢复)


本文目录一览

1.民生直通车·保障供暖|冬至来了,聊聊取暖

冬至到,寒意浓,冽冽冬日离不开“取暖”二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取暖那些事儿。

集中供暖,啥时候开始的?

汤婆子、“憋来气”、火盆、火炕、热水袋、电热毯、壁挂炉、空调……以上取暖用具你都用过哪些?

在走向温暖的历程中,取暖用具一口气都数不过来。其中,北方人的“好丽友”——象征着集中供暖的暖气片其实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进入寻常百姓家。

早在1958年,北京就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煤气热力公司,开始向长安街沿线的公共建筑集中供暖。随后十来年,各地新建的热电厂也主要是为工厂车间、办公楼等供暖,很少为民用建筑供热。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煤炭配煤炉是百姓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为了让百姓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我国上了大量的煤炭项目,原煤产量和质量均有极大提高。

点引柴、添煤炭、夹矸石、清炉灰……在这几个动作的循环往复中,人们度过一个个难挨的寒冬。

上世纪70年代末、80 年代初,一根根烟囱在城市中升起,一条条暖气管伸向居民区——安全、省心、污染小的集中供暖来啦!

加上改革开放的强劲推力,集中供暖逐渐发展成一项城市公用事业。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几乎以每年600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加。

国际能源署相关报告显示,如今,中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集中供暖管网。

近年来,清洁取暖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北方地区的部分农村也开始加入了集中供暖“朋友圈”。从最初的烧柴烧煤,到后来的电暖气、空调,再到最近的集中供暖,村民经历了农村供暖变化“三部曲”。

18℃,供热标准怎么来的?

“暖气不热冻得慌,暖气太热燥得慌。”关于供热标准,国家都有哪些规定?

2002年,原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冬季采暖标准为16~24℃。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18℃。

再加之各地方的相关规定,室温18℃逐渐成为大部分地区采暖季供热标准。

为什么是18℃呢?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若室温过高,居民容易产生精神疲乏、思维迟钝、记忆力变差等症状,也就是俗称的“暖气综合征”。反之,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人的代谢功能就会下降,脉搏减慢,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

此外,据统计,冬季室温每增加1℃,能耗增加20%。因此,综合考虑能耗和百姓取暖效果,在大部分地区,18℃是较为合理运行点。

供暖分界线怎么划?

谈到集中供暖,就不得不说供暖区的划分。

秦岭—淮河一线,可是出了名的“斜杠青年”: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1月0℃等温线……

在供暖这件事上,它是集中供暖分界线。为什么这么划分呢?

这就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能源急缺”的背景下,我国依据气象学家竺可桢以1931年全国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气候分区,划定了集中供暖分界线,基本与秦淮一线重合。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气候变化和科学发展,一些专家认为,“一线划供暖”已经不太适应人民的生活新需求。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周一星说,集中供暖不应该简单地“划线”“划片”,应该让有需要、有条件的城市通过市场杠杆,“撬动”集中供暖。

不少地区感慨“同省不同命”,例如:陕西商洛、安康、汉中位于秦岭及秦岭以南,尽管一月平均最低气温接近冰点甚至冰点以下,但还是没能搭上集中供暖这趟车。

南方集中供暖,行得通吗?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 如果能供暖,江浙沪愿不包邮”“冬天北方人嘚瑟,南方人哆嗦”……曾经南方的朋友们只能望“线”兴叹,可如今他们说干就干。

近年来,武汉、合肥、长沙等南方城市,已开始在部分城区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南方集中供暖,行得通吗?

一些城市城建部门负责人认为,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设施利用率低。同时,建筑未考虑保温节能,供热建筑能耗大,大规模实行供热,耗资巨大。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南方室内外温差比北方小,不同住户之间供暖需求差异大。如果统一集中供暖,有些房间可能会过热,让人感觉不舒服。

那么南方取暖应该怎么办呢?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南方取暖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地以多元化方式解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谢映霞说,在城市人口集中区域的小区内,可以探索集中统一供暖。但对于一些市政集中供暖管道无法到达的小区,更适合探索节能环保的分散供暖模式。(记者周圆、杨湛菲、陈冬书、魏玉坤、郑生竹)

2.取暖不再靠抖,部分南方城市现集中供暖

资料图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你在北方的暖气里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晴空下冻成冰棍”……随着百姓生活需求的提高,近年来,每到寒冬,南方供暖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前,北方一些城市陆续开始集中供暖,“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南方城市,冬天“取暖靠抖”的情况已发生明显变化。近年来,武汉、合肥、长沙等城市的部分城区,在冬季已开始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部分南方城市开始集中供暖,新建城区是重点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以北纬33度附近的“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了一条集中供暖分界线,分界线北边的城市由政府统一建设集中供暖系统。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在武汉、合肥、长沙等“供暖线”以南部分地区,也开始陆续出现集中供暖。

据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管理处处长王磊介绍,目前,合肥热电集团集中供暖的小区已达到189个,小区居民11.5万户,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供热范围已覆盖合肥市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

在湖北武汉,目前武昌地区的几个靠近热电厂的片区已享受到了集中供暖。武汉还将在汉口西部及汉阳地区各布局一座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暖范围可辐射东西湖区、硚口区和武汉开发区。

江苏扬州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力度,位于瘦西湖景区的凤凰水岸等多个小区将实现集中供暖。

有的城市集中供暖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位于南京市的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正在兴建多个取水泵站和能源站,计划2020年初江北市民中心和服贸大厦等公共建筑正式集中供暖。未来几年,新区中心片区内的部分小区也将使用江水源热泵集中供暖。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南方集中供暖地区主要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由于老城区铺设供热管道难度大、成本高,集中供暖以新建城区居多。

据介绍,安徽省只有合肥市真正做到了较大范围的集中供暖,另外6个集中供暖的地市,是通过利用电厂余热对个别小区进行供暖,覆盖规模较小。

据了解,南方地区的集中供暖规划大多停留在市级层面,少有省级政府作出集中供暖规划。

按房屋面积收供暖费,企业用能成本高企

记者调查了解到,南方集中供暖的地方,多数采取根据面积计费的方式。

在武汉市蓝晶绿洲小区,记者了解到,供暖费按建筑面积计费,单价为10元/平方米/月,按热量计费单价为0.4元/千瓦时。根据测算,一个家庭一个采暖季的供暖费用基本在4000元左右。

“这个价格基本上能承受。”蓝晶绿洲小区住户黎先生说,以前住的老房子没有暖气,整个冬天经常晚上盖着厚被子还是被冻醒,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长了冻疮。如今全家都感觉舒适多了,老人、孩子生病也少了。

合肥按面积阶梯计算取暖费,即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内的,执行第一阶梯供热价格21.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执行第二阶梯供热价格23元/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武汉、合肥等南方城市属于国家非法定集中采暖区,没有相关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集中供暖支持政策,由于煤炭等能源价格上涨,一些供热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目前,合肥集中供暖能源主要是煤炭。近年来,受煤炭价格上涨影响,“煤热倒挂”现象严重,给供热企业带来巨大成本压力。2018年,合肥热电集团全年亏损高达1.55亿元。

武汉很早就开始规划利用武昌、青山的热电厂发电产生的余热,通过铺设城市热力管网,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集中提供暖气和热水。但是,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燃煤价格上涨,供热企业“无利可图”,当初的供暖规划未能全部落地。

专家建议南方供暖因地制宜以多元化方式解决

近年来,对于南方也应供暖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合肥热电集团董事长方振说,近几年,每逢合肥市两会召开,就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推进城市集中供暖工作的建议、提案。

扬州市城建国有资产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启动该市片区集中供暖设施建设前,不断有市民打电话咨询,希望早日实现集中供暖。

不过,与此同时,反对南方大范围集中供暖的声音也不少。

一些城市城建部门负责人认为,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设施利用率低,北方统一集中供暖模式不适合南方。记者随机采访了合肥市两个暖气管道进入已有10年左右的小区,发现仍有大约30%的业主没有开通暖气。

在部分不开通供暖的业主中,有的居民认为,家里空调可以随时开关,费用比集中供暖更低;有的则认为所在小区较小,集中供暖公共分摊费用过多、不合理。另外,还有一些业主长期不入住,没有开通供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认为,南方室内外温差比北方小,不同住户之间供暖需求差异大。如果统一集中供暖,有些房间可能会过热,让人感觉不舒服。这是北方供暖宜集中、南方宜分散的主要技术原因。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南方采暖不宜简单照搬北方集中供暖模式,应因地制宜以多元化方式解决。例如,在城市人口集中区域小区内,适合集中统一供暖。对于一些市政集中供暖管道无法到达的小区,可以采取分布式能源集中供暖。一般而言,热源厂供热半径超过15公里后,供热的经济效益和效果都会下降。居住比较分散或者没有集中供暖管道的小区,比较适合使用燃气壁挂炉等采暖设备。

“南方供暖的技术路线众多,关键在于提高能效和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方的集中供暖由于管道距离长、修建年代远等原因,管道经常跑冒滴漏;且供暖以烧煤为主,导致出现供暖效率低、环境污染大、政府补贴多等一系列问题。南方集中供暖应避免重走北方的老路,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供暖效率。

(来源:新华社)

3.治霾记

海报设计:钱程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题:治霾记

新华社记者

一份新出炉的“成绩单”让人欣喜。

5月底,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十三五”以来,PM2.5已实现“六连降”……

6月6日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CBD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2013年,空气污染频发,公众一时“谈霾色变”、饱受“呼吸之痛”……当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正式向雾霾宣战。各地铁腕治污与精准防控相济,区域协同与攻坚行动并举,打响史无前例的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年,是中国向雾霾宣战的第十个年头。从“盼蓝天”变为“拍蓝天”,大气治理的成果写进了老百姓的朋友圈。但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仍存差距。

2020年9月3日拍摄的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和远处的CBD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战霾,仍是进行时。

打响“呼吸保卫战”

早上8点,北京市民邹毅来到国贸桥附近的固定点位,拍摄以天空为背景的照片。2013年起,他坚持每天拍摄同一地点的天空,记录空气质量的变化。“一开始,几乎每周都有几天是灰蒙蒙的,心情也很沉重。”邹毅说。

这一年,全国大部分城市PM2.5监测系统开始试运行,这种细小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大,令人谈之色变。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1月9日8时左右拍摄的北京市西城区一片住宅区;下图为2013年1月12日8时左右,同一片住宅区被雾霾笼罩。新华社发(王跃岭摄)

“爆表”成高频词,“霾天”常与冬日“相伴”,N95口罩愈发紧俏……重拳治霾,刻不容缓!

2015年12月25日,一名市民拍摄笼罩在雾霾中的北京故宫角楼。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到严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到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从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到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从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到“长牙齿”的污染信息公开……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动空气污染治理,打响“呼吸保卫战”“蓝天保卫战”。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3年1月11日,北京一座立交桥旁的建筑笼罩在大雾中(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下图为2022年6月6日拍摄的北京西二环一座立交桥附近的街景(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新华社发

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及偏公路的运输结构是北方多地大气污染的共性原因。各地一手抓末端治理应急减排,一手抓落后产能“啃硬骨头”式攻坚。

“公司曾经一年限产天数达250多天。”首钢股份迁钢公司环保部部长程华说,每到重污染天,京津冀地区钢铁、水泥等行业曾一律被要求实行错峰生产。痛定思痛之下,公司开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

2019年,生态环境部提出对企业实行差异化管控。A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免除停限产,以倒逼重点行业加快升级改造。迁钢公司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A级企业,企业不仅实现连续稳定生产运营,社会及环境等综合效益也愈发明显。“我们先人一步得到了提质减排的红利。”程华说。

刚刚过去的取暖季,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彰台村村民王志英特别舒心:“以前烧煤时家家户户冒烟,现在拆了煤炉子,换上燃气炉,‘烟熏火燎’做饭、‘乌烟瘴气’取暖的方式彻底改变了。”

2017年12月15日,国网崇礼区供电公司的工人在帮助张承高速崇礼北收费站保养蓄热式电锅炉的供电线路。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2500万户散煤替代,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

6月6日在宣武门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变得更加隐蔽。2017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环食药旅总队,“环保警察”成为打击环境等领域违法犯罪的新力量。

首起适用新环保法的污染大气案、首起非法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5年来,“环保警察”累计破获环境领域刑事案件790余起,刑事拘留2000余人。

到今年,邹毅拍下的“天空”照片已经超过3000张。

游客在北京南宫五洲植物乐园划船(2021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最近两三年变化非常大,蓝天明显增多了。”邹毅说,“如果说蓝天代表颜值,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漂亮,拍照时能大口呼吸,心情也越来越舒畅。”

“气质”提升的秘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这正是“气质”提升的秘密。

6月6日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前门一带。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现在,在京津冀地区通行的柴油货车,一旦被检出尾气超标,必须在限定时间内维修复检,否则会被录入“黑名单”,在京津冀“寸步难行”。

2017年1月5日,在北京市通州区,车辆通过尾气检测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一处超标、多处受限”,源于2020年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也是京津冀首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

近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两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专门加开会议听取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监督,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

工人在位于河北省沙河市的河北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厂区检修环保设施(2020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穆松林认为,经过近十年努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督察常态化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与此同时,我国已建立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应急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除了雷霆万钧的“组合拳”,还要有科学精准的“绣花针”。

“企业用电数据显示正常生产,配套的环保设施0到6时用电数据为0,可以判定环保设施没有同步开启。”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网上巡查中,石家庄市藁城区一家木业公司因偷排被系统“捕捉”。

2020年5月22日,工人在河北省迁安市首钢迁钢高端汽车板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随着现代感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环保监测早已不靠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土方法”,“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不仅实现了对PM2.5实时浓度的监测,还开展组分实时监测和来源解析,为日常减排、区域重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主任景宽说。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针对地面污染源的科学定量、精准识别,通过数字模拟将天地信息进行关联并科学预测,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科学支撑。

治霾仍任重道远

北京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津PM2.5浓度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山西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30+”……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在景山公园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城市风光(2020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不过,“治霾者”们从未有松口气的想法,始终保持审慎乐观。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毫不讳言。

贺克斌表示,目前我国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每平方公里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依然较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都是需要啃的‘硬骨头’。”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游客在北京前门大街参观游览(2021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和清晰的“新目标”,各地纷纷拿出“实招”“硬招”。

6月6日在宣武门拍摄的蓝天白云下的北京。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北京市将针对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含量、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等修订相关标准,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

——河北省针对工业企业污染、柴油货车污染、扬尘面源污染等七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坚持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

这是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曹妃甸口岸一处装有防风网的矿石堆场(2015年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重庆市将坚持长期治理和短期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完成中小微企业排放深度治理,推广装配式建筑,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

……

“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持续开展清洁取暖和治污减排,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蓝天常在。”(记者李德欣、巩志宏、田晨旭、倪元锦)

4.宁夏近40万壁挂炉用户的福音

上一股“超凶”冷空气趋于结束,

新一股冷空气又“无缝衔接”……

对于生活其中的我们来说,

“反正就是冷、很冷、非常冷!”

集中供暖热不热,是供暖企业的“良心活”。而对于壁挂炉用户来说,怎样玩转设备和系统,使家里温暖、舒适又节能成为一个新课题。

宁夏有家公司研发了一款智能仪,能通过手机APP轻松管理家里的壁挂炉和采暖系统,随时随地随心掌控家中的温度、系统运行状态、健康情况、节能情况……就是你春节出门远行,也走得放心、安心。

有业内专家赞叹:这款物联网智能仪问世,无疑将给用户带来更科学、更智能的舒适体验——

宁夏近40万壁挂炉用户的福音

倾情“嘉小二”

说起“嘉小二”,记者主观地写成了“家小二”,想像着它就是一个家庭的“管家”。宁夏嘉适元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嘉适元”)相关负责人笑称:“这样想也没错。‘嘉小二’的贴心服务,会让陌生的壁挂炉用起来更省心、更安心!”

也许有人会问:“‘嘉小二’是什么‘东东’ ?”“嘉适元”工程师吕晶介绍,这是一款可兼容各品牌及机型的多功能智能仪,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系统数据采集,实时上传云端分析管理,用户通过移动设备APP实时远程监测采暖系统,手机实时操控壁挂炉,服务人员通过后台实现精准维保服务。它还是一台集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的智能家电。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从事壁挂炉服务行业20年的“嘉适元”从业者都知道,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壁挂炉及壁挂炉温控仪操作方法、操作代码不尽相同,用户操作起来有难度,有的用户甚至连一个小小参数设置都得求助物业、厂家维修等人员上门服务——麻烦费事;对壁挂炉“运转得好坏?”“怎么用才节能?”“打火频次?”等更是雾里看花,个别有心的用户只能利用闲暇时间靠“听”壁挂炉启动次数和月缴费时显示的用气量来判断;有的炉子用了8年之久,还不确定该不该换:换吧,炉子确实还在“正常运转”,五千至一万多价格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不换吧,如果真像业务员推销产品时声称的那样,“存在漏气等安全隐患”又不值当。最终,换了的、没换的用户心里都有一个看不透、弄不明白的结……

“嘉适元”想做一款“能用数据说话”的壁挂炉智能仪!基于20年的行业经验创意设计,再借助清华大学硕士团队的技术支撑。经过近两年的时间,2018年2月,“嘉小二”一代产品问世——成为全国首发的兼容各品牌机型壁挂炉的能耗监测和云分析管理智能控制产品。

用手机设定家里的温度

2019年1月9日,在“嘉适元”公司,记者看到了“嘉小二”实物:白色的温控器似乎和我们家里安装的温控器没什么不同,一个8个角都能站立的黑色“魔方”似乎大有乾坤。

吕晶介绍,这是与该产品配套的室内测温魔方,与主机分离,采用了无线传输技术在40米内的空间位置感应温度,“你在哪个房间呆的比较多,就把魔方带到哪个房间,那么那个房间的温度就是你设定的最舒适、最宜居的温度。” 测温魔方改变了壁挂炉定点测温的模式。

吕晶打开手机上“嘉小二”APP。 “累计运行时间”:265天,“累计耗气量”:723.93m³,“约节约”:163.71元。一周分工作日、休息日,每天分6个时段设置温度。显示的运行状态包括“累计点火次数”“累计点火时间”“燃气炉状态”“手自动状态”“出水温度”“回水温度”。 吕晶介绍:“从后台看,从装上到现在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有数据。”

2018年12月7日,气温骤降,晚上达-17℃。凌晨5点30分左右,家住森林半岛的56号设备的用户唐先生打客服电话问“炉子怎么不点火了?”孩子小、老婆半夜给孩子喂奶冻得受不了了。客服检查发现,23点到次日6点时间段的温度只有18℃。唐先生顺手设置完成,炉子启动。

“有了APP后,不是很简单吗?”唐先生笑称,就是半夜发现问题,发微信、打电话,客服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不至于到次日上班,打电话反应情况,再安排人上门服务;用户如果要上班,还得另约时间。“这中间老婆、孩子冻得时间就长了。”

产品+保险+服务

打通壁挂炉超期服役的“任督二脉”

《GB17905-2008 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全管理规则》中明确,“燃具从出售当日起,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燃气的快速热水器、容积式热水器和采暖热水炉的判废年限为8年。”

“但国家并没有强制报废。”这就使得很多人心存侥幸:“你就是想让我买炉子,所以才说超期服役有安全隐患。”也有人用得少,寿命并没有到。安装“嘉小二”智能仪后,通过24小时实时监测,它会用数据来告诉你,该不该换。

有了好的产品,怎样让用户认识并接受呢?“单方面靠业务员推销,用户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感。”“嘉适元”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厂家对产品质量按国家保修期的期限有两年保险。为了给用户更多的保障,该公司曾从保险公司买产品责任险,送给用户,又有“搭售”之嫌。再后来,就想到了与保险公司合作,给用户实实在在的实惠。

“嘉适元”相关负责人笑称,现在什么都讲究“融合”,公司想用好的产品与更多的保障(保险)、贴切的服务相融合,即“产品+保险+服务”。

“嘉适元”相关负责人分别与几家保险公司谈想法,由保险公司出保险方案。因为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找到了保险与产品结合很好的思路,最终确定与其合作。

大地宁夏分公司戈总非常认同这种“融合”创新:这款保险颠覆了以前传统的保险模式。经过强强联合,它不光有保障功能,还有给客户的优惠和解决后顾之忧的服务功能,具有价格的优势和一揽子服务的优势。同时,“这也是服务宁夏近40万壁挂炉用户的好事!用户可花小钱办大事。”

2018年8月,《智能仪、壁挂炉产品责任险、延保服务合同保险》问世。全国首发的壁挂炉智能温控仪促成了全国首发的壁挂炉保险产品!(新消息报记者 李瑞红)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中国排名前五的壁挂炉(国内壁挂炉十大排名第一)
  • 伯爵壁挂炉排名多少(伯爵壁挂炉在中国的销量怎么样)
  • 丝路十国壁挂炉排名(丝路壁画)
  • 中怡康壁挂炉排名数据(康怡敦燃气壁挂炉售后)
  • 十大废气壁挂炉品牌排行(壁挂炉废气怎么排出)
  • 燃气灶右侧点火故障解决:微动开关更换实战
    上一篇 2024年08月22日
    长虹壁挂炉故障代码b2(长虹壁挂炉故障代码b20)
    下一篇 2024年08月22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