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汕头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汕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准同意。
《规划》提出,以“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为目标愿景,努力将汕头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特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
《规划》延续汕头“三江四脉,五湾一岛”自然山水特色,构建“三廊四屏,一核两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勾勒出汕头新时期城市发展脉络和空间格局。绿脉、文脉、商脉……汕头正从更长远的时间坐标、更广阔的空间视野、更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出发,绘制城市高质量发展蓝图。
向海图强 沿海塑极
汕头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从开埠时期的“商贸云集、楼船万国”盛况,到“三江出海、一纸还乡”的艰辛,再到如今码头繁忙、货运全球的繁荣,都离不开汪洋大海。
《规划》中指出,汕头将进一步强化向海图强,沿着漫长海岸线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是从河流两岸逐渐发展,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汕头此次的规划是科学合理的”。
《规划》提到,汕头坚持制造业当家,支撑“三新两特一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产业发展核心环为引擎、以传统产业提升带和滨海产业发展带为支撑的“一环两带”产业空间格局。
其中,“一环”为产业发展核心环,依托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六合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发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的科创优势,打造产学研联动、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核心环。
“两带”为传统产业提升带和滨海产业发展带,借助产业发展核心环发展势能,构建滨海产业发展带和传统产业提升带。滨海产业发展带串联濠江滨海产业发展片区、澄海岭海工业园区等滨海大型产业平台,引导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带串联澄海莲南工业园区、潮阳金浦产业发展片区、潮南北部产业片区等特色产业园区,推动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除构建产业空间格局外,汕头还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形成“3个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平台+8个市级产业平台+10个区级产业平台”的“3+8+10”产业空间体系。
胡刚认为,汕头需进一步加强海洋城市的建设,“现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建设海洋大市,发展海洋产业,包括港口、风电、旅游等方方面面。”
汕头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加上其深厚的侨乡和商贸底蕴,未来将重点扶持海洋产业。
得益于海洋优势,近年来汕头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以海上风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迅速成为汕头投资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日,全球首台18-20兆瓦级风储荷网机组在上海电气汕头智能制造基地成功下线,再次刷新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装备制造的新记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岛旅游等产业方兴未艾,正勾勒出粤东沿海产业发展的蓝图,为沿海经济注入新动能。
《规划》提出,到2025年,汕头将基本建成具有竞争力、辐射力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和活力经济特区;到2035年,汕头将建成具备区域竞争力和引领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汕头的生态家底殷实。潮汕平原地势平坦,江海相交,河网密布,绿意盎然,形成了优美的生态画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汕头文化旅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南澳岛、妈屿岛、北山湾等网红景点每逢节假日总是游人如织。
近年来,汕头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南澳县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2023年,南澳县获评全国“和美海岛”,澄海区获得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莲阳河荣获全国“幸福河湖”,青澳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一个个荣誉称号背后,是汕头林、海、城日益交织的生态空间。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汕头未来将落实广东省“三屏五江多廊道”的区域生态格局,以山地丘陵为屏,以河流水系为脉,构筑“三廊四屏五湾一岛”的生态空间格局,推进丘陵-平原-海域协同治理。
《规划》明确,“三廊”为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生态廊道;“四屏”为莲花山、桑浦山、小北山、大南山四大山体生态屏障;“五湾”为海门湾、广澳湾、北山湾、津砂湾和六合湾五个海湾;“一岛”为南澳岛。汕头将保护和修复环岛海滨自然岸线,打造山海联动、蓝绿交织的生态海岛。
可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汕头一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更注重生态与建设、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除了自然生态格局,本次规划还着眼于城乡大地,差异化塑造四大片区城乡空间形态,展现“山海融城”海滨城市城乡总体形态格局。
汕头中心城区以“一湾两岸”区域为核心,旨在打造海湾都市,融合传统商埠与现代特区元素。澄海片区依托田园风光、历史人文资源,塑造滨海新城,兼具生态、人文与产业发展。两潮片区注重山水生态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营造宜居宜业的家园氛围。南澳片区则突出旅游海岛形象,突出“拥山抱海”的国际旅游岛定位。
在乡村振兴方面,汕头坚持“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原则,打造乡村示范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旅游线路串联,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发展格局。
汕头生态建设持续完善,山水相依,绿荫环绕。未来,完善的生态环境与城乡空间布局将串联城市绿脉,助力“百千万工程”取得进展。
作为“海滨邹鲁”,汕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小公园开埠区、樟林古港等人气景点展现了汕头的侨乡文化、海洋文化和美食文化。英歌舞、潮剧等非遗文化也逐渐在城市中流行。
潮学专家林伦伦指出,侨乡文化是汕头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汕头将围绕侨乡文化,构建“三江一带、一心多节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挖掘潮汕传统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开埠文化和红色文化五大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文化融合,打造“和美侨乡”。
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汕头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村、建筑和文物,形成总面积达2.63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意味着什么?林伦伦认为,这是对汕头历史文化充满高度文化自信的举动,“文化自信的根本是文化自觉,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区域管理起来,保护和建设好,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大众了解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增强文化自信,海内外乡亲齐心协力将其共同建设好。”
林伦伦表示,汕头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建设,让不同文化在汕头各显精彩,形成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局面,这对和美侨乡建设和“百千万工程”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进一步推动汕头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林伦伦认为,《规划》出台后,各地可以放手做好区域内的规划和设计。政府应引导各区、镇、村做好规划,避免同质项目重复建设,提升项目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水平;旅游部门应根据各地的建设项目,串联成线,做好设计和规划,实现旅游产业价值最大化。
专家观点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做强中心 工商并举“规划将影响整个城市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地找到内在联系。”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城市发展规划应作为指导性和方向性的规划,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综观全国,多条河流的交汇处往往会出现较大城市。”在陈鸿宇看来,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每个地方自然地理的区位特色,“潮汕地区主要江河数量、港口数量、海岸线长度等,规划必须遵循这些自然风貌。”他说,汕头是三江出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山水格局很好,汕头应发挥既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能脱离实际谋划城市未来。
对于“一环两带”产业空间格局,陈鸿宇认为,国土空间规划必须与产业规划相结合。首先要集中力量强化中心城区的产业,工业、商业等产业都需要进一步增强,然后再向两个产业带上延伸发展,未来的新兴行业和新兴发展区域都将出现在这两条发展带上。
《规划》提出,汕头要建设粤东区域商贸服务高地,构建“2+7+2”多类型商圈格局。陈鸿宇认为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汕头阶段以来的工作重点和优势,作为百载商埠,发展商业一直是汕头的“传家宝”。
“愿景很美好,但需要将规划落实到位。”陈鸿宇表示,规划提出后,应更详细地分领域、分区域进一步分解任务,认真做好落实规划的各项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各种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市场、资金等因素,做好系统统筹调度,才能让这幅城市发展蓝图真正转变为“实景画”。
交通视点
汕潮揭半小时通勤 市内镇镇通高快速未来的汕头城市交通路网如何?市内出行、城际通勤等是否方便?这些疑问在《规划》中可一窥答案。
《规划》指出,到2035年,汕头将构建汕潮揭地区半小时通勤圈、粤东地区一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两小时通达,实现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三小时覆盖的“123”交通圈,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汕头将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等方式架设汕潮揭都市圈的交通骨架,并向西、北延伸,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一个个交通圈的构建,正推动汕头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交通格局。
汕潮揭都市圈的区域交通网络逐步成形。京灶大桥正在加紧建设,计划年底通车。京灶大桥作为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三期工程,将进一步延伸高速公路网络,让更多粤东居民便捷接入高速公路。
粤东城际铁路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日前,盾构机已抵达时代广场站,进行组装工作。汕头将构建疏港铁路和城际轨道网,加快广澳港区、海门港区疏港铁路规划建设。近期将加快推进粤东城际(汕头站至潮汕机场段)和(潮州东至汕头段)的建设,远期预留汕普城际、潮南站至潮汕机场城际通道,实现汕潮揭地区“30分钟通勤圈”。
高速路网上,汕头将形成以汕头为中心的“三环八射”高速路网。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上,汕头将建设“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中运量公交、水上巴士为辅助,轨道交通为重要发展方向”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
除了城际交通,市内交通网络的建设也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虎头山隧道及南延工程全线通车,打通了濠江西北部主干道。未来将继续南延,提升两地至中心城区的通行效率。
汕头中心城区与南北两翼的联系将进一步便捷,有望实现“镇镇通高快速”。《规划》提出,汕头将疏通中心城区过境交通,强化中心城区与南北翼快速联系。至2035年,快速路里程将达到473公里,实现“镇镇通高快速”。
《规划》对汕头各县区的交通布局进行了具体规划。比如,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客运站,整合外围城区客运站,形成“一区(县)一站”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在南澳、潮南预留汕头通用机场位置,满足休闲旅游、水上救援等功能。
未来,汕头将大幅提升城市枢纽能级,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与城市功能布局和区域联动发展相协调,实现功能完善、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能惠民。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