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GDP,经济大市掉队”了吗?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强城时代。” 近日,《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发布,深圳、上海、北京、杭州、广州位列强城前五。这份强城指数,很大程度与2023年城市GDP排名一致,印证了强者恒强。

但一些城市表现出现异常“摆动”,比如天津、郑州、重庆等城市的强城排名远远低于它们的GDP排名。更意外的是,经济表现难分伯仲的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强城指数上出现了巨大分化。

这些“摆动”和分化,意味着什么?到底怎样的城市,才称得上强城?

区域战:长三角完胜大湾区?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顶级的城市群,长三角和大湾区总是最受关注。这份报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长三角完胜,而且赢了两次。

数量方面,长三角呈现出碾压态势,19座城市入围强城。大湾区仅有5城,不仅远落后于长三角,甚至不如山东半岛城市群(6城)。

不仅如此,长三角城市强城指数与GDP排名之间的正向摆动更大,即强城排名高于GDP排名。比如杭州GDP排名第8,强城排名第4;南京GDP排名第10,强城排名第6;宁波GDP排名第12,强城排名第9;无锡GDP排名第14,强城排名第10。

大湾区城市GDP排名与强城排名基本一致。这也意味着在“强”方面,大湾区的表现没有超出想象。

这是否说明长三角已全面领先呢?

强城的前提是大城,即经济体量足够大。根据报告定义,GDP总量5000亿为“大城”的门槛。大湾区的经济高度集聚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座核心城市,珠海、中山GDP并未过5000亿,此外香港也没有计入排名。所以拼强城数量,大湾区明显吃亏。

两座城市群的面积也有天渊之别。长三角面积35.8万平方公里,而大湾区面积5.59万平方公里,不及长三角的零头。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陈宪表示:“这两个城市群实际上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按照大湾区的标准,长三角城市群里面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都可以称为独立的‘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大城强城指数较之于第1版,除了杭州、宁波之外,大多数长三角城市排名其实是下滑的,上海下降1位,苏州下降3位,无锡下降4位,常州下降8位,扬州更是从第16名跌到第43名。

原因在于新版指数指标体系在第1版“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万人专利授权量”“人才比例”的基础上,增加了“百亿元及以上市值企业个数”“城市数字化发展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方面,长三角城市排名普遍不高。这是由于相比大湾区,长三角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特别是长三角化工产业发达,化工业会造成空气污染。

陈宪强调,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的价值在于,在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经济总量的聚焦城市经济的效率、实力和潜力,以及民生状况,为政界、业界和学界提供一个观察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窗口”。

报告指出,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是对城市GDP排行榜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一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是对各国GDP排名的补充和完善一样。

辩证法:“小”城反而更强?

仔细梳理大城强城指数,会发现一些“小”城市,反而更强。强城排名第1的深圳,面积1997平方公里;第6的南京,面积6587平方公里;第10的无锡,面积4627平方公里。GDP排名32名的厦门,强城排名第12,厦门面积1699平方公里。GDP排名第5的重庆,强城排名仅为第23,而重庆面积多达8.24万平方公里。论面积,深圳、厦门不及重庆的零头。

这是因为,为计算各要素生产率,大城强城在一些指标上采用了人均、地均的计算方法。这是否意味着“大”城反而吃亏呢?对此陈宪解释:“第1版报告在土地生产率这一指标上,确实采用了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的计算方法。但第2版计算土地生产率指标,已经换成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建城区面积。所以相对于第1版的第41名,重庆第2版排名升至23名,已经是大幅进步了。”

基于同样的逻辑,哈尔滨的排名也相应上升,哈尔滨的面积也多达5.3万平方公里。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向心城市》一书中总结的人口流动三大趋势:“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城市的“向心性”,在此次大城强城指数报告中同样有显著呈现。

陆铭认为:城市活力和创新来自人们差异性的碰撞,尤其是信息与文化的差异。而越来越高密度的城市会方便人们差异化信息和文化的碰撞。

陆铭将城市活力三要素概括为城市密度、创新和消费。城市密度带来规模效益;创新诞生无数新经济,创造无数新场景,让城市更好玩;消费丰富代表了综合品质较高的众多服务业的集聚。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综合维度的城市竞争力。

创新离不开大量的人一起工作,不断交流新的想法,产生出巨大的正外部性。创新不在书本里,而是在咖啡馆等公共空间里。人口密度高,正外部性就会时刻发生。

城市哪里的人口密度更高?毋庸置疑,是市中心。大城强城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很多是多中心甚至无中心城市。概括来说,强城需要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的另一重表现是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群越发达的地方,越有可能诞生强城,甚至是一批强城。长三角是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发育得最好的地方,诞生了19座强城,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反观西北,仅西安一城入围。“西北战略地位重要,但地广人稀,影响了人口的集聚,也影响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育。相比之下,集聚效应更好的西南,就有成都、重庆、昆明、贵阳4城携手入围强城。”陈宪表示。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小鸭牌电热水器故障码()
  • ariston热水器故障码e1(ariston热水器故障码e
  • 尺素金声 - 北京地下水水位为何能连续9年“长高”?——从十
  • 岑浩辉谈“多元经济”引关注
  • 鲍威尔:将进一步降息,降息支撑经济软着陆,给大幅降息泼冷水
  • 众泰汽车9月5日强势反弹 众泰汽车9月5日强势上涨 众泰
    上一篇 2024年09月08日
    新安股份融资余额跌破6.63亿 创近一年新低
    下一篇 2024年09月08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