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一场名为“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盛大开幕,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这场展览堪称古籍类展览的盛宴,展出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宋元善本更是占了六成以上。
展览共展出54种75册件珍贵藏品,其中有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淳熙七年(1180)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汉灵帝时期的“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还有宋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以及山东博物馆珍藏的“工典”卜骨等。
在众多展品中,“工典”卜骨格外引人注目。卜骨上的“典”字由册形在上,双手形在下组成,寓意着双手捧读典册。卜辞中的“工典”指的是殷人祭祀中贡献大册的仪式。
本次展出的南宋刻本《资治通鉴》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宋刻本,也是唯一一部完整的版本,价值非常高。因为《资治通鉴》成书时间不长便开始刻板刊刻,但北宋刻本现已不复存在。
“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由蔡邕等人校订五经文字,并刻在碑上,立于洛阳太学前的石经。展出的这块残石对应着后世通行孔传古文《尚书·尧典》,据学者研究,孔传古文《舜典》正是由《尧典》割分增补而成。
展厅中还展出了程甲本“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这是《红楼梦》最早的刻本,首次将曹雪芹的前80回和高鹗的后40回合并为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展览还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互动,并设置了毫米波雷达人传感系统,探知人体存在便开启照明,有效减少了光照对文物的损伤,延长了纸质文物安全陈列周期。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辽宁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共同协办,将于9月10日向公众开放。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