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香港特首李家超将于10月16日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住房问题仍然是香港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香港《星岛日报》9月23日报道,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解决劏房问题”工作组。香港“01”网透露,工作组8月22日向李家超汇报研究结果,就有序取缔劣质劏房提出具体建议方案。李家超认为报告分析客观,具有针对性。他同时将《施政报告》咨询收到的意见交给工作组,并提出“新的元素”,指示工作组一个月内提交进一步研究结果。《星岛日报》透露,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将交代具体方案,就劏房面积、高度等制定最低标准,确保未来不再有劣质劏房出现。
有消息人士透露,工作组初步倾向就劏房设定最低面积,而非人均最低面积。至于特首提出的“新元素”,据知是希望做好劏房体系建设,长远提高及确保劏房的整体质量,特别是这次订立劏房居住环境标准后,日后若有新劏房出现,进入市场的合规单位质量必须比现在的更理想,确保未来不再有劣质劏房出现,因此要做好长远规划及建立监管制度。
连日来,香港各界对劏房管理提出不少建议。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委员梁文广希望《施政报告》可提出解决劏房具体措施,如制定防火、通风等标准,使其变成“可基本居住的地方”。他认为特区政府无须一刀切处理所有劏房,但应先消灭劣质劏房,同时建议现阶段有必要就劏房订立“最低居住面积”。工联会议员邓家彪不倾向将最低面积定得太高,但要加入机制定期检视,“目前四五成劏房户是单身人士,大部分人没有资格申请过渡性房屋,现在也无政策安置他们,故不宜令劏房供应大减”。
民建联副主席、立法会议员陈学锋早前调查发现,若特区政府推售楼龄达20—30年的屋邨,按一个单位售价80万至100万港元、每年出售1万多个单位计算,每年收益可达100亿港元,可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他提出“租置2.0”计划,即参照港铁住宅物业管理模式,只出售单位业权,大厦平台等公共空间的业权仍由房委会掌握,并由房委会主导整幢物业的管理,“业主只需要交管理费即可”。不过,特区政府对重推租置有所保留,房屋署今年5月曾表示暂不会重推,因为租房和买房混杂在一起,管理问题是租置的短板。立法会议员谢伟铨认为,仅靠租置计划只能帮助业主资产增值,但居住环境没有改变,他认为一日解决不了租置单位的业权问题,一日都不宜重启计划。
解决“住”的问题,是本届特区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传统公屋目前平均轮候时间仍长逾5年、超过10万户居民住在劏房。李家超在之前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未来10年,香港公营房屋需求量为30.8万个单位,而特区政府已觅得土地以供兴建约41万个公营房屋单位;2024至2025年度起5年,连同简约公屋在内的公营房屋供应总量将达17.2万个单位,比本届政府上任时的5年期多6.7万个住户受惠。至2048年的30年期内,预计将有7000多公顷土地供应,减去预计需求后,可建立最少1000多公顷的土地储备。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去年接受采访时透露,2023年6月中旬,特区政府推出私人参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乐建居”,鼓励私人开发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单位,并以市价的六五折出售给符合资格的市民。计划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政府拿出土地公开招标,让私人开发商投标兴建房屋;另一种为私人土地模式,开发商可向政府申请改划其土地以兴建资助出售单位,政府会在地价方面提供优惠。何永贤坦言,“这是一个照顾中产的计划”,给希望置业的香港中产提供更多机会。与此同时,供轮候传统公屋者申请入住的简约公屋也取得进展,可以明显缓解市民的居住压力,“2023/2024至2027/2028年度5年期可以供应12.88万个公屋单位,加上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就是15.88万个,比过往同期多了一半以上”。此外,面积等于4个香港岛的北部都会区,一直被看作未来香港房屋的重要供应来源。2021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在已开展的规划和发展项目基础上将新开拓约600公顷房屋及经济发展用地,初步估计可新增约16.5万—18.6万个住宅单位供应,而当发展完成后,北部都会区的住宅单位数目预计达90.5万至92.6万个,可容纳250万人居住。(叶蓝)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