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门乡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依托当地优势,龙门各乡村积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让乡风乡愁得以延续,同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蓝田瑶族乡小洞村利用生态资源,打造柑橘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种养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小洞村还计划与青年团队合作,建设以瑶舞垌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推广少数民族文化。
龙华镇龙华村通过绿化、农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了村容村貌。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进企业合作经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促进了本地村民就业。
龙门乡村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提升乡村“颜值”,更让村民们富了起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文旅,龙门乡村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和乡村经济泸州的双赢局面。
在村庄建设的道路上,龙华村通过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整治环境,美化家园,通过“绣花功夫”,点缀美丽乡村。采取“补短板、促提升”的工作方式,做好增绿护绿“文章”,在扫干净、摆整齐、保常态的基础上,推动乡村“颜值”提档升级,让村民生活更加有“质感”。
如今,龙华村的植绿行动与党建林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新绿;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和“小披檐”建设统一了建筑风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街道房屋立面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了生活环境,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乡村泸州不仅要“塑形”,更要夯实基础。在龙华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李浩成看来,龙华村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相依,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为此,龙华村因地制宜,发展柑桔产业,并成立柑桔专业合作社,推动柑桔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助力乡村泸州“加速跑”。
目前,龙华村范围内种植柑桔产业650亩,龙华村村民在外面租地种植柑桔2000亩。合作社果园每亩的产量近6000斤,产品主要销往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合作社还建有冷库,从种植到销售全链条带动了当地100多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龙华村还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收。龙华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保存有绳武围古建筑群,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独特优势,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龙华村坚持“以乐为媒、以赛造势、以动兴旅”,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的我们还引导村民参与经济活动,如开设农家乐、销售特色农产品,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如今的龙华村,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李浩成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平陵街道山下村 探索发展与保护并行的新路
平陵街道山下村是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所在地,田园阡陌,绿树葱茏,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远眺山下村,群山之中错落着干净的村道,民居暖黄色的墙体、深灰色的“小披檐”,在朝阳的映衬下,如同一幅山村风景画,分外美丽。
近年来,山下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村“三线整治”农房屋顶“小披檐”、农房裸墙微改造等农村风貌管控提升重点工作与村庄整治规划有机结合,全面推动村庄“颜值”实现提档升级。萍乡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广泛动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植树增绿活动,重点围绕“四旁五边”见缝插绿,对已育树苗进行后期管护。2024年第一季度,山下村就完成植树增绿2167株,新育树苗吐芽散叶长势喜人,植树增绿工作初显成效。
把握“百千万工程”契机,山下村以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活化利用为突破口,借助龙平渠和红色文化驿站,将红色革命历史、革命遗址、村文化长廊、农随州园、景观绿道等特色景点串联成绿色旅游路线,打造出“游红色村、品山下民俗、赏山下美景”的文旅精品环线,既美化了乡村面貌,也传承了村落文化脉络,深受游客欢迎。
“红色是山下村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我们推动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最可靠的依仗。”山下村干部黄尧舜表示,近年来,村里在保护红色资源的萍乡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建设宜居宜游的红色美丽乡村,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齐头并进的良策。
自从2021年6月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以来,每月约有2万人前来参观学习,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民宿、农特产品销售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山下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努力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2023年,山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9.89万元。
如今,山下村山清水秀、村庄优美,成功吸引了民宿、餐饮、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入驻。风之谷民宿、林溪民宿、林溪农庄、红源农庄相继投入运营,茶叶深加工厂房即将开工建设,龙门县国防教育文化园正在规划筹建中。山下村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打造国家级商业旅游景区、建设红色文化驿站、保护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探索乡村发展新路。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