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激发低空经济活力,培育航空消费新动能


近一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低空经济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根据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

长期关注低空经济发展的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低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需要着力拓展市场需求,培养航空消费群体。

自今年以来,低空经济概念持续走热,此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有研究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范恒山认为,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积极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增长点。

全国超2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在政策加持下,我国低空经济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

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增长。截至2023年底,传统通航方面,企业数量已达690家,航空器保有量为3303架,通用机场数量为449个,全年飞行小时137.1万,同比增长12.4%。

无人机方面,企业数量为19825家,注册无人机共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全年飞行小时达2311万,同比增长11.8%,民用无人机交付量超317万架。

相关机构测算,我国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万亿规模。

场景应用加速融合覆盖。低空经济已服务于20大类行业,近300种应用场景,并持续拓展。

在生产作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无人机化服务正加速推进。个人娱乐飞行、空中游览、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航空消费场景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科技创新助力全球领先。科技创新贯穿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是其核心动力。

我国已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第一大专利技术来源国。我国低空经济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已由2014年的852件增长至2023年的14134件,近三年来持续保持超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公开。

凭借技术引领,我国民用无人机销量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

依托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我国在新能源航空器、eVTOL 和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低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课题,需要各国家和地区因地制宜地探索。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级政府和行业均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总体而言,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已基本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市场方面:航空消费群体发展缓慢的问题。要实现低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航空消费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至关重要。目前,生产作业类和公共服务类飞行服务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接受。但在航空消费类方面,我国尚未有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尚未激发。短期内,应加快航空消费场景普及化,促进消费需求大众化,带动消费群体规模化增长。

二、政策方面:政策针对性问题。政策应引导低空经济发展方向。行业政策应着重于安全责任、适航审定和安全标准的研究和部署。地方政策应因地制宜,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合理投资建设。地方政府应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统筹安全与发展,充分发挥低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技术方面:技术标准问题。地方在发展低空经济时,均将低空管控系统建设作为重要安全管控平台和手段。低空管控系统的国家标准尚未建立,地方平台标准不一,系统功能、服务能力和投资情况差异较大。需要中央、地方和行业共同推进相关工作。低空监视所需的技术产品尚未成熟,5G-A、通感一体等技术能力仍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这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随着环境的改善、经验的积累和科技手段的进步,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重点发力领域:

作为新兴领域,低空经济的发力主体在于地方政府,重点在于拓展应用场景。地方政府应兼顾管理方和使用方的双重角色,因地制宜决策,积极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以下三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高投入慢回报的特点,宜于从长计议。

一方面,遵循低空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本地条件和资源禀赋,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立足长远,找准产业定位,明确发展路径,避免盲目跟风。

保障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持续供应,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深挖场景,前瞻布局。

以拓展低空场景为核心。优化生产作业场景,同时挖掘公共服务和航空消费场景,培育航空消费群体,形成场景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径。

紧跟科技趋势,布局城市空中交通、eVTOL、飞行汽车、低空物流等新领域,增强城市竞争力。

三是强化保障,“软”“硬”兼顾。

发展低空经济必须保障安全,提升保障能力。

在“软”环境方面,完善机制、队伍、标准体系,建立军地民监管机制,明确地方政府监管职责,制定特情处置方案。

在“硬”设施方面,建设多元化的低空基础设施,包括低空智联网、通用机场、无人机自动起降机场等。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低空智联网,结合新型地面基础设施,形成空地一体的保障体系,提升低空管理能力。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发布楼市利好政策、开通房产超市 多地因城施策激发市场活力
  • 超强台风摩羯”激发强对流天气 广东131个镇街遇暴雨
  • 低空经济展将开 行业迎黄金期
  • 龙江农林植保助力低空经济腾飞
  • 京津冀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落户天津
  • 科创三虎主力净流入超三千
    上一篇 2024年06月18日
    军休乐聚百年驿,民族情谊唱盛世
    下一篇 2024年06月18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