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展区,游客们排队进入仿真的克孜尔石窟,沉浸在五彩缤纷的数字壁画中。一旁的电子屏幕提供了丰富的藏品信息。宁夏回族自治区展区吸引了人们佩戴 VR 设备,仿佛置身于西夏王朝,领略陵墓的结构、艺术和历史。广东汕头展区,女子英歌舞队和英歌舞机器人共同登台,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
第二十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科技与文化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云参观”、线上演出、数字文创和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新形态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的中央展厅,科技感扑面而来。AI 大语言模型赋予诗仙“李白”新的生命:元象科技展位上的“数字人”李白不仅为游客规划行程,还能吟诗作赋;来画科技展位上,爱因斯坦和苏轼等名人也在相框中吐露心声。
大语言模型激发了文化产业的无限可能。阿里巴巴通义大模型展位展示了一段巴黎奥运会的彩色影像。“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和大量数据训练,系统精细分析黑白影像,准确上色,还原历史。”阿里巴巴公共事务总监王静表示,AI 技术正在赋予历史新的生机。
腾讯混元大模型展位允许用户输入指令,几秒钟后就能生成服装设计图。“腾讯已将混元大模型应用于超 600 个业务场景,随着场景拓展,它将在内容产业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腾讯混元产品负责人陈妍介绍。
数字化技术拓宽了文旅产业的边界。华为的智能观影眼镜让人们近距离体验“滕王阁”。腾讯的“云游长城”小程序可以让游客随时“登上”喜峰口长城。蓝海彤翔的虚拟直播系统将雷峰塔搬到了文博会现场。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