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6月10日电 题:制“护佑爷”祈福端午 壮乡古技焕发生机
作者 韦佳秀 石玲川
6月10日端午时节傍晚,广西上林县三里镇轻雨绵绵,清水河两岸人潮涌动。民众踏入浅水中,吟唱祈福词,将粽子和“护佑爷”放在“小船”上,顺流漂放。据悉,此习俗始于明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2008年,上林县“护佑爷”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护佑爷”又名“渡老头公”,壮语意为“渡灾爷爷”。其形态为身着明朝服饰、由壮锦刺绣的布娃娃,怀抱中草药制成的金黄南瓜。
当日,三里镇歌圩广场热闹非凡。嘹亮的壮歌响彻广场,民众对歌竞唱,和声相和。艾糍、三角粽、“护佑爷”香囊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从南宁市区驱车120多公里参与此活动,‘护佑爷’手工精美且清香宜人,打算买一些送给朋友。”南宁市民韦赟宇说道。
上林县“护佑爷”制作匠人覃美华回忆,童年生活贫苦,缺少玩具,最盼望过端午节。“那时,母亲会把亲手缝制的‘护佑爷’挂在我胸前。”覃美华表示,身为母亲后,也将对子女的希望和祝福一针一线地缝入“护佑爷”中。
上林县“护佑爷”非遗传承人覃晓燕自13岁起跟随母亲学习此项技艺。几十年来,她制作的“护佑爷”不计其数,“‘护佑爷’制作分为头部、身体、南瓜三个部分,组合缝合后加装饰即成。”
2017年,覃晓燕创办“上林县庞外婆民俗工艺制作坊”。如今,作坊从最初的1人发展至20余人。“端午前后,‘护佑爷’订单激增,这几日一直加班赶工和送货。”她说道。
在传承过程中,覃晓燕对“护佑爷”制作技艺进行创新,将传统布料替换为壮锦,融入现代元素,制出的“护佑爷”外观更加鲜活多样,深受年轻人喜爱。
2023年,“小渡小河·上林县‘护佑爷’系列”在“南宁礼物”征集大赛中荣获旅游饰品类铜奖。图为系列作品之一,由覃晓燕制作。(受访者供图)
经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护佑爷”形象从无面容到笑脸可掬,从无发髻到巧编辫子,从一人抱南瓜到双人或四人抱南瓜。“护佑爷”观赏性日益提升,更亮相于2023年中国-东盟(南宁)非遗周活动。
近年来,当地陆续成立了覃美华“护佑爷”传承基地、黄福连“护佑爷”制作室、石冬冬手工制作室等十余家成熟作坊。许多农妇在农闲时制作“护佑爷”出售,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
覃晓燕向记者表示,“一年到头,单子收个不停。”
现如今,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吉祥物“渡河公”衍生出一系列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创纪念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多乡间妇女加入“渡河公”的手工制作队伍,在家门口吃起“旅游饭”。(全)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