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的价值,一直是毕业季的热门话题。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否真的有意义”再度引发热议。
不少毕业生感觉写论文压力山大,抱怨查重率要求高、注水严重、论文资料难找。有些人认为,本科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入,写毕业论文只是走形式。也有人认为,毕业论文虽创新性不高,但能检验四年所学的知识。
本科毕业论文的“尴尬”之处
毕业生郭彤(化名)的老师帮她定了论文题目和思路,她只负责查资料和完善细节。郭彤觉得自己的论文能完成,主要归功于老师,她自己没有太多创新点,学术贡献很有限。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注水”严重,缺乏创新、逻辑混乱、知识基础弱、论证肤浅的问题让师生头疼。“本科阶段,大部分学生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王璇(化名)表示,“找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收集知网资料,写成一份学术报告,我甚至觉得称不上论文,学术价值极低。”
除了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不足,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也让学生们苦恼。王璇回忆,学校毕业论文初稿和终稿的截止时间,往往和研究生考试时间冲突。考研学生一边备考,一边还要写毕业论文,非常辛苦。
为降低论文查重率,学生们绞尽脑汁。有网友评论,通顺的人话查重率为30%,改成“鬼话”后查重率降为15%,再改成“不可描述”查重率仅为5%。还有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降重经验:翻译成英文,再用英文翻译成小语种,翻译成德语或日语再译回中文。
毕业论文是“成年人”到“社会人”的蜕变
不可否认,毕业论文是对毕业生的重要锻炼。王璇表示,她的论文选题与国外相关,参考文献几乎全是英文,需要阅读大量英文书籍,深入原版文献研究。她参考了近16本专著和40多篇学术论文,这不仅提升了她的英语水平,还锻炼了她独立学习枯燥深奥论文和书籍的能力。她计划出国读研,毕业论文的写作让她提前适应了国外学习模式。
大学生毕业论文在他们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衔接和认可角色。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北方工业大学伦敦布鲁内尔学院副教授胡福文认为,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胡福文表示,撰写毕业论文涉及查找文献、访谈调研、分析资料和论证写作,这些技能对于学生未来从事科研、行业分析或专业写作等工作必不可少。毕业论文的创作还常常涉及数据获取、分类、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思维和数字化能力是数字化时代的基本工作素养。
毕业论文的创作需要与导师和同学合作交流,有的还需深入社会和企业实践,这对于将来进入工作环境后的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胡福文指出,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确实存在“注水”多、逻辑混乱、基本知识欠缺、分析论证肤浅等问题,其原因较为复杂。
对于这些难题,胡福文认为不能孤立地解决,而是需要从系统思维和实证分析入手,贯通宏观愿景和微观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虽然毕业论文存在一定问题,但毕业考核仍然必要,因为它是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毕业考核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王璇认为,毕业考核应该与专业特点相符。例如,文学等理论性强的专业,毕业考核可以是撰写一篇深入的论文或创作一部高质量的作品。而新闻传播等实践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毕业论文难以涵盖所学内容,毕业设计则更能体现四年的学习成果。
她建议高校向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毕业考核的形式。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必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都撰写论文或完成设计项目。
胡福文表示,毕业论文作为人才“淬炼”和“交付”的关键环节,必须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新质人才”培养。高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灵活多样地设置毕业作品形式,包括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文学艺术作品、产品开发、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表演展示等。
毕业生作品选题的审核应注重创新性,跳脱学院知识生产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直面企业生产、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重大挑战,着眼于新场景和新业态的发展需求。
胡福文表示,在毕业生作品成绩评定方面,应跳脱单一的学术思维,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例如:通过企业实习工作表现、高水平论文、竞赛作品等替代论文评审和答辩式考核,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多路径和选择。
毕业生作品考核也应体现包容性,通过竞争机制增加对优秀作品及其指导教师的奖励,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