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行各业纷纷拥抱光伏,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最关注的要素是什么?显而易见,就是效率。
在光伏行业,效率关系到产品的发电量和度电成本,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标。
在产品环节,效率分为电池效率和组件效率,其中电池效率通常比组件效率高约 1.5%;还根据生产环境区分“实验室效率”和“量产效率”。
实验室生产的产品具有最高的效率,而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往往低 1%-2% 甚至更多。
这就导致行业中出现一些混乱现象:为了凸显产品的“领先优势”并赢得客户订单,有些企业在产品数据上做文章,虚假标注或玩弄数字游戏。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故意模糊量产效率和实验室效率,只标注“电池效率”。
更甚者,他们从量产的电池或组件中精挑细选出最高效率的产品,将其作为标杆推销出去,但这样的产品对客户来说毫无实际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在视频采访中公开表示:客户真正需要的是“量产平均效率”。
爱旭也是行业内少数始终以“量产平均效率”作为评估指标交付客户的企业。
为什么量产平均效率如此重要?
陈刚认为,如果只追求实验室效率,无法将技术转化为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客户就无法感受到技术的先进性。
“爱旭一直追求的是可以交付给客户的产线上量产平均效率。”
陈刚笑言:爱旭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大家都不热衷于申请世界纪录,而是把每天产线上的平均量产效率作为追求目标。
近期,爱旭公布了车间实景大屏上实时跳动的电池效率数据。
数据显示,爱旭的 ABC 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达到 27.2%。
陈刚表示:“爱旭 ABC 电池量产效率今年的目标是达到 27.5%。
”在组件效率方面,爱旭已经开始量产转换效率高达 24.2% 的 ABC 组件,交付效率全球第一。
陈刚表示:预计今年三季度,可以向市场提供平均量产效率达到 24.8%-25% 的高效组件产品。
凭借刷新纪录的 24.2% ABC 组件量产效率,从 2023 年 3 月开始至今,爱旭已稳居 TaiyangNews 量产组件效率榜首 15 个月。
谁是最早布局 N 型 BC 的企业?
连续 15 个月霸榜,难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爱旭为什么能长期保持电池及组件量产平均效率的世界领先地位?其底气来自于爱旭坚持 BC 技术路线的效率优势和持续不断的极限技术突破。
众所周知,晶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为 29.56%。
在 TOPCon、HJT、BC 这三条 N 型电池技术路线中,TOPCon 的理论极限效率为 28.7%,HJT 为 27.5%,而 BC 则是可以实现 29.56% 理论效率极限的终极技术。
爱旭是 N 型 ABC 量产技术的首创者,早在 2016 年就开始布局下一代技术路线。
2016年批量生产管式PERC技术后,爱旭开始研发N型技术。
在TOPCon和HJT方面,我们实验线的产量数据当年就超越了世界纪录。我们认为TOPCon和HJT的极限效率有限,BC技术才是实现极致效率的最佳路线。
陈刚表示:“通过反复权衡三种技术路线的极限效率,我们最终决定加大对N型ABC技术的投入,一定要开发成功。”
当时行业环境下,N型BC技术的门槛极高,难以实现。特别是如何兼顾高效率和高良率,一直没有可行的量产方案。
爱旭成为第一家选择N型ABC技术的企业。N型BC技术远比P型BC技术难度更大,不同的技术方向、量产设备和原材料带来了数百上千种选择。
以首当其冲的精细化图形为例,爱旭同时研究掩膜光刻、喷墨打印、多重套印和激光直刻四种路径。综合考虑成本和规模化量产需求,最终选择了激光直刻技术。
难题接踵而至。当时市场上没有适合光伏产业的激光直刻技术,更找不到满足N型BC技术产品的供应商。
爱旭的做法很简单:没有,就自己研发。于是,爱旭联合全球顶尖的激光装备供应商,精选全球最优质的激光晶体、倍频器件、非线性光学抑制模块和近零球差光路镜片,在专业实验室中研发出了全球第一台适用于BC电池精密图形化的超快激光设备。这简化了BC电池最复杂的工序,为N型ABC产品的开发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量产技术路线。
从2016年至今,在开发N型ABC技术及其应用的过程中,爱旭攻坚克难无数。
陈刚认为,要敢为人先,不能被困难束缚。
对于陈刚来说,光伏产品只有真正实现规模化量产并交付客户,才能真正完成价值创造和传递。
在N型ABC技术路线成熟后,爱旭开始思考如何构建N型ABC产业生态。
陈刚表示:“N型ABC产业生态主要包括硅片、电池和组件三大块。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很薄弱,甚至可以说为零。”
爱旭再次选择联合多方合作伙伴,自己建设。从设备到原材料,再到工业化生产工厂,爱旭与来自全球各行业的协同者频繁交流,共同开发缺失的环节。
陈刚表示:“比如原材料,我记得当时的原材料非常昂贵,而现在这些特殊原材料的成本相当于当年成本的10%或5%。通过全球合作,我们将其转化为国内可以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技术。这也为整个N型BC产业生态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