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竞争,我们将依托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竭力实现客货运容量的最大化。
15日,香港机场管理局署理行政总裁及首席营运总监张李佳蕙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香港国际机场作为全球航空枢纽,国际货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客运量也位列前三。在此庞大运力下,如何借助科技创新进一步挖掘潜力?记者深入机场禁区一探究竟。
记者首先来到机场“大脑”——机场中央控制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弧形的巨型中控大屏幕,按功能划分为飞机起降、停机坪、客运大楼和地面交通四部分。屏幕下方排列着一排排小屏,工作人员在监测和调度机场的整个运行。
香港机场管理局机场运行副总监方瑞文介绍,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场中央控制中心,全机坪4K摄像头收集着不同区域的信息,并整合为直观指标呈现。工作人员实时追踪机场运行的“健康”状况,做出精准“诊断”,并及时调度处理。
方瑞文表示,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控制中心也将进一步扩大,与三跑道系统全面匹配。
离开中央控制中心,记者来到货运停机坪,一辆蓝色的拖车载着行李箱缓缓驶来,驾驶舱空无一人,靠近人群时却稳稳停住,鸣笛避让,待人远离后重新启动出发。
方瑞文介绍,这种无人驾驶拖车2019年投入使用,已成为机场“老员工”。近年来,机场不断更新迭代,在不同区域运行各类无人驾驶车辆,例如协助安保的巡逻车和运送乘客的穿梭巴士等。
方瑞文表示,目前香港国际机场已投入超过50辆无人驾驶车辆,总行车距离逾1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8圈,为机场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并确保相关功能区即使在恶劣户外环境下也能有效运作。
香港国际机场还设有自助安检闸口,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让离港流程更加快捷顺畅。在客运大楼内,旅客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机器人,执行日常消毒和清洁工作。
张李佳蕙表示,随着科技赋能,旅客到达机场至登机的时间大幅缩短,国际旅客最快仅需1小时,既方便旅客,也让机场在有限空间内接待更多旅客。
张李佳蕙还指出,近年来内地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为香港国际机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机场内外的许多智能设施均有内地科技公司的支持。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内地的协调合作,打造智能机场。
她说:“未来竞争激烈,但我们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对香港国际机场保持领先充满信心。”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