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与鹿特丹结为友好城市 45 周年。1979 年 11 月 23 日,两市代表签署了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鹿特丹成为最早与上海结好的欧洲城市之一,如今已成为上海往来最频繁的国际友城。
就在不久前,时任鹿特丹市市长艾哈迈德·阿布塔莱伯访问上海,与上海市市长龚正签署了两市 2024-2028 年友好城市合作备忘录。
经贸合作是上海与鹿特丹交往的关键因素,但绝非唯一原因。正如人们常说的,朋友之间能够长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志趣相投。城市之间也同样如此。
上海与鹿特丹有着相似的气质。作为上海第一批荷兰语专业学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荷兰语专业负责人陈琰璟曾在鹿特丹留学,她亲身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它愿意尝试新事物,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推动城市发展。
陈琰璟回忆,2009 年上海京剧院在当地演出《白蛇传》,尽管观众听不懂唱词,但他们观看得很投入,对中国国粹给予了充分的尊重。此后,作家王安忆带着她的作品《长恨歌》来到鹿特丹。“我原本以为王老师只是单方面地介绍,没想到现场有很多互动交流,大家探讨了故事情节和场景安排。看得出来,台下听众对上海文化和中国文学很感兴趣。”
两市友好交往是社会共识和民心的向往,也是推动两市携手 45 年的最大动力。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合作。2004 年,两市庆祝结好 25 周年,鹿特丹市政府向上海赠送了 10 万颗郁金香球茎,上海将这些郁金香种在了延中绿地和高桥镇荷兰风情小镇;上海方面回赠了 4 株白玉兰树,移栽到了鹿特丹市中心的唐人街广场。
除了官方交流,阿布塔莱伯也积极推动民间友好。2017 年,他在上海表示,“两市交流应该从厨房开始。鹿特丹和上海的市民应该到对方家中做客,看看对方是如何做饭和生活的。”
“阿布塔莱伯出生在摩洛哥,是一位典型的鹿特丹人,开放、包容、友善且自信。”陈琰璟回忆起 2009 年在市政厅第一次见到他的场景,“当他得知上海有学校教授荷兰语,他非常高兴。他介绍了鹿特丹的发展情况,鼓励我们要多了解这座城市。”尽管只是礼节性拜访,但阿布塔莱伯与中国留学生交谈了两个多小时。
上海与鹿特丹都临海成港,因港而兴,同属外向型经济体。20 世纪 60 年代,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如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 14 年位居全球首位。
港口航运合作一直是两市合作的亮点和基础。早在 1985 年,双方就开始频繁地进行业务学习和交流;2005 年,上海港与鹿特丹港结为友好港;2022 年,双方签署了《关于继续加强友好港关系备忘录》。
“如今,鹿特丹港一半的贸易与中国有关。”阿布塔莱伯表示,通过上海港,从日常用品到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中国向鹿特丹运去各种商品,之后再销往德国、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地。同样,欧洲商品也通过鹿特丹港上船,再运往上海。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与荷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 800 亿元,约占中荷两国进出口总额的 10%。鹿特丹港务局总裁阿布塔莱伯表示,上海和鹿特丹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互惠互利的,这样的合作模式让中国可以接触到 5 亿消费者。
鹿特丹从欧中贸易中也受益匪浅。阿布塔莱伯指出,鹿特丹港口每天有 15 万人工作,这意味着有 15 万个家庭从贸易中获得收入。
上海与鹿特丹的合作始于港口业务,但远不止于此。作为“低地之城”,鹿特丹拥有先进的水治理技术和实践经验。2010 年,鹿特丹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亮相,向上海市民展示了城市与水共生的理念。如今,两座城市已在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近年来,上海和鹿特丹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化,合作领域扩展至生活垃圾再利用、花卉园艺种植和共同应对老龄化等方面。
阿布塔莱伯认为,作为市长,为市民创造幸福生活是重中之重。两市友好的最美妙之处在于能够互相分享。“在数学中,分享通常意味着分割,但在经济学中,分享是加法,甚至是乘法。这正是城市间互联互通、互相学习甚至相互模仿的原动力。”
在即将迎来 45 周年纪念之际,两市正在展望未来的合作。近日,上海市长龚正在会见阿布塔莱伯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两市在经贸、教育科技、港口和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将继续推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并在航运、能源转型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加强学习与借鉴。
阿布塔莱伯表示,鹿特丹与上海的合作已超越了传统港口和航运领域。他提出了两点期待:一是共同设计垂直建筑社区,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空间集中在一栋建筑内,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和步行便利性;二是加速能源更新换代,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他希望全球更多氢能出口到鹿特丹港,并与上海合作推动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
两市还将拓宽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渠道。目前,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已建立合作关系。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提升教育科技合作水平,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合作。
今年 10 月,阿布塔莱伯将卸任鹿特丹市市长一职。但他并不担心 45 年的双城友谊会就此中断。他表示,两市长期积累的民间友好关系是这段友谊稳定的基石。“我确信我的继任者,无论是谁,都会继续与上海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