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存量房贷与新发放的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间的利率差距扩大,“房贷置换”“转贷降息”的陷阱便会再次出现。据媒体报道,近期又有不法中介盯上了这块肥肉,声称能“帮助”借款人用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置换存量房贷,从而省下一大笔利息。
乍一看,“房贷置换”似乎能节省资金,但仔细分析操作细节不难发现,这种做法不仅会因小失大,还隐藏着诸多违法违规风险。
综合费用高昂,算总账得不偿失
不法中介需要先支付一笔资金帮借款人偿还房贷,等新申请的消费贷、个人经营性贷款批准后,借款人再用这笔资金还给中介机构,也就是“过个桥”。但过桥资金并不是免费的,通常按日计息,成本非常高昂。不法中介还会收取各种名目的服务费。把过桥资金利息和服务费加在一起,总费用早已超过省下的钱,借款人得不偿失。
涉嫌违法违规,踩踏红线不自知
房贷置换的违法违规风险主要有两点。第一,骗贷。规定要求申请个人经营性贷款必须拥有实际经营的公司。很多转贷者的“公司”都是不法中介通过伪造证件、流水等手段包装出来的。第二,违规挪用贷款。合同规定,消费贷必须用于特定消费用途,经营贷必须用于公司经营,但转贷者却将贷款挪作他用,这明显违反了贷款用途约定,一旦银行发现,转贷者不仅要承担违约责任,其征信记录也会受损。
个人信息被窃,后续隐患层出不穷
一旦开始置换房贷,转贷者就不得不委托中介机构代办业务,还要将个人信息以及个人证件原件、复印件交给不法中介,如个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一旦不法中介后续出售或冒用这些信息开展非法牟利活动,转贷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背上越来越多的债务,留下诸多隐患和麻烦。
节省利息支出,购房者要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
一方面,今年2月20日,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幅下调25个基点至3.95%,等到房贷重新定价日,借款人的存量房贷也会相应下调。借款人可与贷款银行协商,改变还款方式,例如从等额本息改为等额本金,虽然月供暂时增加,但利息总额会有所减少。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