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沃森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艾博生物签署了终止协议,终止双方在新 冠 mRNA 疫苗和带状疱疹 mRNA 疫苗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合作终止后,各方将对前期研发、临床等相关费用进行结算。
这并非沃森生物今年首次“止损”产品线。今年4月和6月,沃森生物先后终止了子公司微达生物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黑猩猩腺病毒载体)临床试验,以及子公司泽润生物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和变异株新冠疫苗(CHO细胞)的临床试验。
至此,沃森生物几乎对内部的新冠疫苗产品线进行了“大清洗”,五大新冠疫苗产品线并行的时代已成过去。
事实上,沃森生物和艾博生物早已貌合神离。早在2020年,沃森生物就与艾博生物展开合作,但在2022年初,沃森生物宣布与另一家 mRNA 疫苗研发厂商蓝鹊生物合作开发新一代 mRNA 新冠疫苗,当时市场就传言双方合作“破裂”。
沃森生物/艾博生物合作的艾可欣(ARCoVax)于2020年6月获得国内临床批件,但后来迟迟未能获得国内批准,仅在2022年9月获得印尼紧急使用授权。
无论是原有合作产品线不及预期,还是双方存在内部矛盾,双方合作内容已名存实亡,合作终止只是时间问题。
从最新的沃森生物投资者问答交流情况来看,沃森生物与蓝鹊生物的合作仍在继续,合作产品包括:新冠变异株 mRNA 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 mRNA 疫苗、流感病毒 mRNA 疫苗。
沃森生物可谓是祸不单行。为了搭上新冠这趟“顺风车”,公司花费了巨额资金。
自2020年之后,2021-2023年沃森生物的研发费用大幅增加,分别为6.22亿、9.33亿和7.76亿。
以2021年为例,沃森生物在 mRNA 新冠疫苗研发上花费高达3.26亿元,超过了当年研发支出的一半。
为了配套 mRNA 疫苗的商业化生产,沃森生物还在玉溪高新区疫苗产业园建立了年产能2亿剂的生产基地,耗资5.2亿元。
在新 冠 疫苗 上,唯一取得成功的产品是与蓝鹊生物合作的新冠变异株 mRNA 疫苗,该疫苗在2023年底获得国内紧急使用授权,可惜市场已经消失。
沃森生物的基本盘也在遭受国内激烈竞争环境的考验。自2020年以来,13价肺炎疫苗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2022年公司二价 HPV 疫苗投入商业化,并成功拿下国产第二名的市场份额,推动沃森生物2022年收入再创新高,达到50.86亿元,2020-2022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1.55%。
沃森生物对整合和扩张自身产品线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公司急需新的增长点来支撑业绩。但经过这次整合清理后,公司进入临床三期且有潜力成为重 blockbuster 的产品线只剩下九价 HPV 疫苗。等到九价 HPV 疫苗真正上市后,或许又会重演二价 HPV 疫苗价格战的局面。
2023 年的批签发量显示,13 价肺炎疫苗批签发量同比下降了 4.42%,公司解释是受到了国内新生儿数量下降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更严峻的是,尽管二价 HPV 疫苗批签发量录得同比增长,但受到九价 HPV 疫苗扩龄和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产品大幅降价等因素影响,批签发量的增加幅度并不能弥补二价 HPV 疫苗的营收损失。
公司急于布局 mRNA 技术,甚至不惜重金“寻枪”,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未来主流技术领域的看好。公司布局的 mRNA 产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流感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
艾博生物是艾可欣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它的处境也让人唏嘘。这家公司累计融资额高达 11 亿美元,比斯微生物规模更大,但并没有走上“挥霍、濒临倒闭”的道路。
经历了斯微生物的事件后,相信艾博生物的股东们会更加重视公司财务管理,防止资金以各种理由“悄悄逃走”。
自从艾博生物研发的 mRNA 新冠疫苗艾可欣失败后,市场上就很少听到该公司拓展其他新产品线的消息。
艾博生物的 mRNA 技术应用有两条线:一是传染病防治领域,除了新冠疫苗外,目前还没有新的产品线进入临床;二是肿瘤领域,2023-2024 年,公司唯一在药品审评中心备案受理临床的品种只有一款 ABO-2011,其余显示进入临床的均为研究者发起的 ITT 试验。
进入临床阶段的 ABO-2011 是一款编码细胞因子 IL-12 mRNA 的脂质纳米球注射液,通过表达 IL-12 蛋白,激活免疫细胞以发挥抗肿瘤活性,首次临床申报适应症为系统化标准治疗后进展或转移的晚期实体瘤。
对艾博生物来说,专注于肿瘤疫苗领域未必是坏事,既能最大程度保留现金流,又能规避摊子铺太大导致的研发失败风险。
只不过这样一来,公司相关产品要进入商业化阶段,可能至少要等到 5 年后。
Moderna 的 mRNA-4157 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 mRNA 肿瘤疫苗,从进入临床到上市,预计要花费 5-6 年时间。时间不等人,艾博生物很有可能被市场遗忘。
海外公司正在积极探索 mRNA 技术在新冠以外的适应症,进展最快的便是呼吸道传染病领域。
以 mRNA 技术巨头 Moderna 为例,其 RSV 疫苗 mRNA-1345 近期获得了 FDA 批准,成为第三款获得 FDA 批准的 RSV 疫苗和第一款 mRNA RSV 疫苗,并且刚刚公布有效率为 50%。
莫德纳的季节性流感疫苗 mRNA-1010 已在三项三期临床试验中达成所有免疫原性终点,预计今年将提交上市申请。
凭借成熟的技术基础,莫德纳正加速推进“多联苗”项目,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流感 + 新冠”组合疫苗,并可能于 2026 年推出“新冠 + 流感 + RSV”三联疫苗。
肿瘤疫苗是当今 mRNA 技术热点研发方向之一。
默沙东/Moderna 的个性化肿瘤疫苗 mRNA-4157(V940)与 K 药联合用于完全切除后高危 III/IV 期黑色素瘤的 IIb 期研究公布了最新三年随访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 49%,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降低 62%。
联合治疗组的 2.5 年无复发生存率更高,达到 74.8%,而仅使用 K 药则为 55.6%。
BioNTech/基因泰克的个性化肿瘤疫苗 BNT122 更具“杀伤力”,专注于“癌王”胰腺癌,根据《Nature》报道的 BNT122 一期数据:28 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9 名术后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其中 16 名随后接种 BNT122 疫苗,15 名患者还接受 mFOLFIRINOX(改良版四药化疗方案),8 名无应答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长达 13.4 个月,这表明加入 BNT122 治疗术后胰腺癌患者有望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海外 mRNA 巨头正在快速发展,而国内的 BioNTech 则在产品布局和技术平台方面占据优势,但在 mRNA 疫苗布局方面,石药这样的药企反而走在了前面,值得深思。
结语:国内疫苗厂商“躺在传统优势上赚钱”的情况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新兴生物技术公司的资源,随着新一轮疫苗洗牌期的到来,希望国内疫苗创新能更上一层楼。(来源:瞪羚社)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