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计划到2026年,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加快构建能够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届时,预计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将超过1000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项目数量超过20项,以此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应用落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迭代,为人工智能产业带来了新的特点,例如:创新技术群体取得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更加深入等等。面对这些新趋势,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
《指南》指出,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将包括7个部分: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涂珍兰表示:“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她认为,《指南》的发布有助于统一人工智能产品的相关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指南》也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