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会发出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共同谱写新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此前,新会区召开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推进会,提出要深入借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市“做强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打造和美乡村”的目标方针,加快推进“百千万工程”。
站在千亿级GDP新起点上,新会正举全区之力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十大行动”“六个一百”共建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全力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聚力建设“一园三中心”,奋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工业强区 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提振县域经济
6月30日,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暨广东作为科技生产基地奠基仪式举行。这是深中通道开通后,落户银湖湾滨海新区核心区的首个制造业项目开工,也标志着深江产业协同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新会坚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高位推进,着力打造三大“万亩千亿”高能级产业平台。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创新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区和工业园区合署办公。
2023年,新会区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1/4、1/3,招商引资项目数和投资总额连续3年超500亿元,均列全市第一。
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新会聚力打造北部新会智造产业园、中部深江科技新城、南部银湖湾滨海新区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全方位对接深圳,立足“深圳所需、新会所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全年引进深圳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争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桥头堡。
大力推进园镇融合,新会重点支持司前镇新建村、大泽镇潮透村、古井镇官冲村充分利用村级留用地,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村民增收与园区发展“双赢”。
加快全域土地整治扩面提质,新会积极盘活土地资源,高质量完成大鳌省级试点项目,推动崖门、双水、司前、三江、大泽5个项目落地实施;启动低效用地整治三年攻坚,加快奇榜共富广场、孖冲工业园、良德冲工业集聚区等“工改”项目建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打造全省船舶制造和海工装备制造重要基地,新会将联合台山共建海工装备产业园;以海工装备产业带动海洋产业提速发展,推动威立雅、中交四航、南洋船舶等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全面激活新会港,优化临港产业布局。
工业强区,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新会将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以及新会新型储能产业联盟等,打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产业协同、宜业宜居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承载力和吸引力。
蓝天白云,树影婆娑。近日,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游览观光、文化互动于一体的S271线观海长廊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是新会推动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以来,首个大型捐赠类公益性项目,帮扶金额约500万元。
观海长廊位于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崖门镇,包括公共休闲、崖门文化、汽车营地三个板块再造项目,配套建设跑道园路、小品铺装,创新设置文化景墙,整合设计房车营地、演出舞台等,有望成为新的网红打卡胜地。
新会正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建设,提质加速中心镇建设,统筹谋划专业镇、特色镇创强培优建设,全面提升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不断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强化镇(街)联城带村功能。
在圭峰会城发展区,圭峰会城提升旅游开发、经济一体化开发、行政事务管理、优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职能作用;在潭江发展区,司前镇协同罗坑镇、大泽镇,发展新能源、硅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园镇融合示范标杆;在银洲湖西岸发展区,双水镇打造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高端纸及纸制品产业集聚区,崖门镇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海工装备制造和滨海旅游中心镇;在银洲湖东岸发展区,古井镇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金属制品三大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珠西园区配套建设。
2023年,圭峰会城经济总量超477亿元,5镇超50亿元、3镇上榜全国千强镇。
新会高标准落实省“七个一”和市十五项提升任务,推动实施圩镇提质项目162个,壮大镇域经济。优化城镇配套服务,增加优质学位8110个,开通6条园区“定制式”公交服务,建成使用长者食堂26家,占全市30%。
新会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园镇融合抓好城镇空间、产业、乡村、土地利用、文旅等五大规划,聚焦典型培育。出台企业帮扶助力镇村建设工作指引,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和跟踪问效,大力打造“廉实工程”。
新会正聚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充分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镇当县干,联城带村。
先富后富,共同富裕。5月10日,圭峰会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村级联动“先富带后富”结对仪式举行,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人才资源有效整合,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据悉,“先富村”将适当给予“后富村”资金支持,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前者通过投资、投“智”,帮助后者发展产业,形成产业互助,实现共赢;后者通过前者的“授鱼”“授渔”,借助政府专项资金、企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学习兄弟村的发展思维,以发展产业。
其中,参与结对的“先富村”中,不乏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比如经营性收入超6000万元的奇榜村和有“启超故里,陈皮之乡”美誉的茶坑村。
去年,新会陈皮总产值突破230亿元,水产养殖突破66亿元。
新会今年计划在“土特产”方面持续发力,目标是将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提升至260亿元以上。与此新会还将深入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力争实现所有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其中165个行政村达到50万元以上,并且所有行政村村组的集体总收入都要超过100万元,努力打造出一批“亿元村”。
为了打造特色产业,新会将充分发挥镇级强村公司的作用,用好用活农发行融资债券和财政专项资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盘活资金资产,推动每个镇打造1到2个能够快速见到效益、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强村公司示范项目,做强做大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
在提振村级经济方面,新会将深入实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推广江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五大类型12种共同富裕模式,新成立强村公司11家、富民工坊55家,力争带动全区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不断增强村集体的“造血”能力。
从高处俯瞰新会,既能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又能感受到乡村田园的自然风光。为了守护这片绿色,新会一直在努力。去年以来,新会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区种植苗木超过90万株,致力于让生态空间更加“绿意盎然”,生活空间更加“美丽宜居”,生产空间更加“富裕兴旺”。
今年,新会将进一步完善植绿护绿长效机制,重点推进中阳高速沿线整治,落实沿线农房风貌管控43栋,种植落羽杉35公里,将其打造成展示江门现代化都市形象和绿美工作成效的示范窗口,持续擦亮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