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菜以方便快捷、符合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优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餐桌上。预制菜产业连接着农业生产和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迅猛。
广西贺州充分利用其供港蔬菜基地和“百年菜乡”的优势,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但预制菜产业仍面临龙头企业缺乏、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亟需提升质量。
产业融合新模式
贺州靠近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是重要的供港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预制菜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在贺州市发挥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作用。
贺州市全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规模较大的预制菜生产企业。2023年,该公司与深圳德保膳食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3家企业,分别从事净菜、毛菜和预制菜加工,带动220多人就业,当年实现营业收入超6000万元。
“每天采购30吨农副产品,90%以上来自本地。”贺州市全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厂长黄营介绍,公司与48家企业和种养大户合作,保价收购农产品,指导种植户根据季节变化种植蔬菜,全面保障农产品供应。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贺州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基础。贺州拥有5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数量位居广西首位。贺州香芋、南乡鸭、信都三黄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受湾区市场欢迎。2023年,贺州生产蔬菜约280万吨、生猪约200万头,其中70%的蔬菜和60%的水果、畜禽销往湾区。
贺州市将预制菜列为“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制定预制菜地方标准,推进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大力扶持香芋等优势农产业,全方位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
贺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莫苏正表示,贺州建成了广西首个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已入驻12家企业,加工范围覆盖香芋、淮山、畜禽等特色农产品。
挑战与对策
在全国抢跑预制菜“新赛道”的大背景下,我国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欠发达地区,预制菜产业发展面临以下共性问题:
1. 缺乏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企业和培育产业集群方面竞争力较弱。
2. 行业标准不统一,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信心。
要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完整产业链条。
2. 完善行业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提升消费信心。
贺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胥宇建指出,预制菜产业与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相连。以贺州市为例,虽然原料供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中下游产业链尚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产业规模受限。
今年3月,六部门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但尚未制定具体品类的标准化要求。贺州佰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预制菜研发部生产主管吴海林表示,行业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优质难卖,部分企业采用劣质食材制作预制菜的现象加深了消费者的疑虑。
目前预制菜监管主要按照冷冻食品安全标准,缺乏针对预制菜品类的专项监管。定义不清、标准不完善,容易滋生食品安全隐患,损害消费者信任,阻碍产业发展。
消费者普遍认为部分预制菜口味欠佳。贺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市场科科长莫现城指出,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较低,将其视为隔夜菜或低端产品,价格较贵、性价比较低。
业内人士建议加快制定预制菜国家标准,明确原料标准、加工规程、包装标识、质量标准等,同时完善细分品类的产品标准、质量评价、检测方法等。
预制菜产业应聚焦本地优势农产品进行布局,并引导种植端根据农产品季节性特点调整种植时间和规模。还需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预制菜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针对预制菜认可度偏低的问题,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辉提出建议:面对质疑和舆论事件,相关企业应严守食品安全标准,加强检测,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口味的需求。企业还需要重视品牌和声誉管理,及时回应公众诉求,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全流程监管,推行可追溯管理,从源头确保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这些举措,预制菜行业可以提升质量,增强公众的信任,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