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多方面部署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强化旅游应急救援服务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应急救援机制,优化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布局,提升社会参与度。
随着旅游业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热门选择,安全也成为其不可动摇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旅游安全管理,尤其是应急救援机制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特殊时段和行业旅游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有提升,旅游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大幅增强,高风险项目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为旅游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旅游安全管理侧重于安全生产视角,主要涉及应急救援与处置环节,而对风险管理、监测预警、舆情与危机沟通等方面的规定较少。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信息化建设也不均衡。
要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就须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能力,补齐短板,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 强化风险管理:近年来,热门景区在旅游高峰期常出现人员滞留的情况,反映出风险管理、监测预警的不足。为此,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要求景区主动落实,细化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流程,通过动态风险图等工具实现全方位无死角风险管理,并对高风险点、重点隐患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和信息汇总。基于科学预测,对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地点、人群、舆情等做好应急保障。
加强科技支撑保障,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加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建立完善应急广播系统,确保突发情况下的信息畅通。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力量,参与应急救援、人员疏散、信息报告和秩序维护。在信息盲区,社会力量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应急力量。
《意见》顺应了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当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各方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强旅游安全治理的预见性和敏捷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