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助力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期望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分层清晰、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年轻人助老+老年人互助:低成本高效服务
重庆市北碚区柏林村村民伍兵是乡村助老员的代表。乡村助老员是伴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而生的新型服务人员,主要提供日常照料、情感陪伴和心理慰藉等服务。
伍兵认为,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是陪伴和沟通,而不是物质。助老员的经历让他深入了解村民需求。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形成了互帮互助、主动服务老人的良好氛围。
上海长益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钟铁华指出,低成本、高效能的养老服务体系对农村地区至关重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旨在建立一个自我循环、相互支持的体系,让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为不便行动的同龄人提供照料。
“旅居+互助”:激发内在动力
2022年6月,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村级邻里互助点和农村幸福院,开展助餐服务、探索邻里互助和多户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各地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求在农村内部解决养老问题,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陕西蓝田县和南京江宁区的创新养老模式,既丰富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也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据悉,目前全国农村敬老院共有1.6万家,提供168.1万张床位。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约14.5万处,逐步形成了科学布局、均衡配置、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医养阵地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老年人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打通农村养老“毛细血管”,需要进一步融合医疗和养老资源。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施乡镇卫生院转型医养结合机构试点建设,由乡镇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形成医养结合服务圈,满足失能失智、空巢老人的养老、就医、康复等需求,让农村养老更有“医”靠。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探索了“村卫生室+幸福院”的农村医养新模式,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村卫生室和村幸福院,为村内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延伸,医疗护理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享有尊严和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离不开那些扎根乡村、与村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养老服务提供者。通过支持这些本土化、接地气的服务机构,扩大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真正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普及与优化。(完)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