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综合评估,26 个万亿城市和 6 个准万亿城市的未来产业政策得分共分为 4 个梯队。上海、广州、北京、杭州、深圳和福州 6 个城市的政策支持综合得分均达到 12.5 分以上,领跑其他城市。
未来产业是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密码。走在前列的城市已尝到布局未来的甜头。通过回顾合肥和常州这两个新晋万亿城市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跻身“万亿俱乐部”时就已展现出布局未来产业的潜能。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万亿城市,合肥从籍籍无名的安徽省会一跃成为“最牛城市风投”。这个转变源于合肥抓住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并将其作为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合肥拥有 13 项大科学装置,在合肥“科学岛”上,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总额已超过 11 亿元,孵化科技成果企业百余家。
常州则是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集聚了江苏时代、上汽动力电池、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后,又陆续引进比亚迪、理想等整车企业。2018 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 24.2%;2020 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相比 2018 年增长近 1000 亿元。
地方政府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处于萌芽阶段的未来产业而言,政府扶持政策为其发展提供助力和重要“养分”。
政府不仅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还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和人才引进等手段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否通过调配资源来驱动生产要素流动,通过政策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与未来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地方政府助力未来产业崛起的关键课题。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支持本地未来产业的发展,为增强发展动能和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发力。从 2022 年末起,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纷纷出台未来产业扶持政策,加速培育新发展动力,抓住发展窗口期。
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未来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评测报告》,从政策发布、金融支持、减税优惠、经济激励、人才引进、产业协同六个方面评估各地政策扶持力度,综合形成政策支持维度评价(满分 15 分)。
上海以综合评价位居第一,作为较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在六大维度均出台相应扶持政策。2022 年 9 月,上海市政府发布《行动方案》,明确到 2030 年,未来产业产值达 5000 亿元,并提出五大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未来产业先导区,规划了多层次发展布局。截至 2024 年上半年,上海针对多个细分领域出台多项发展措施,设立了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基金,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和奖励性示范项目。
广州综合评价位居第二,重点扶持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建设。2024 年,广州推出了优化空间载体、保障用地供应的政策,并成立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加大对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的招商服务力度。
北京持续发展高精尖产业,加大了资金支持。北京在“十四五”时期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对重点产业的扶持方向和资金支持。
2023 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基因技术等六大未来产业方向的 20 个具体产业。计划在 2024 年将有效投资作为关键,预计投入超百亿元政府资金,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发展。
今年上半年,北京已设立 8 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同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相关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培育,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化,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北京市还上线了首份产业地图,覆盖一、二、三产,融合高新尖产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重点领域、未来产业、现代基础设施产业等 30 多个重点行业,并配套产业政策指引,形成立体化指引体系,为企业在京投资与发展提供精准的产业方向。
除北京外,杭州、深圳、福州三个城市也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扶持力度。
杭州市重点支持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成果转化。2023 年,杭州未来科技城将为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 800 万元的个人奖补,并与相关企业签约共建集成电路测试人才培训基地和量产公共服务平台,培养高质量人才。杭州还提出全力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出台相关政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并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 1.0。
深圳市除了提供人才、资金等支持,还着力推动成果产业化。深圳提出构建“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产业化 + 科技金融 + 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支持未来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能力,开展新品检测、试验、分析及验证,并提供事后资助。
福州市加大对科技项目立项、科技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2022 年至 2023 年,福州市科技局签约战略合作银行增至 6 家,面向科技型企业可投放融资总额达 417.6 亿元。
在准万亿城市中,唐山对未来产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大,与苏州、重庆、无锡、武汉、南京、东莞位居第二梯队;徐州主要处于第三梯队;而厦门、大连、温州、沈阳四个城市的扶持力度相对靠后。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