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定备受瞩目,其原因在于普通教师评职称难度日益攀升,评审要求也水涨船高。
纵观各地职称评审情况,此类现象普遍存在。而教育界的高级、正高级教师,真正的第一线教师却凤毛麟角。
近日,某网友公布所在地区正高级职称名单,引发轩然大波。据其透露,当地拥有正高级教师 16 人,其中包括校长 6 人、机关人员 4 人、副校长 3 人和中层 3 人,普通教师却为 0 人。
从事一线教学人员共有 4 人,3 人已退居二线并担任专家职务,主要负责授课和报告。
全国职称评审可能均存在此现象:正高级教师中第一线教师比例极低,甚至为零;有幸评上正高级的一线教师,未必是单位里最优秀的。
当今职称评定亟待改革,否则职称将沦为权力的象征,成为专为领导量身打造的制度。
职称评审以荣誉、课题、公开课为核心,这注定了一线教师无法与领导竞争。
当前教师职称评审忽视教师平时工作,只注重各种荣誉证书。高级职称须具备市级以上荣誉,正高级职称则须具备省级以上荣誉。
这些荣誉包括:教师节表彰、课题、公开课等。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获得县级或市级荣誉已是顶峰,至于省级荣誉,除非有震动业界的大事迹,否则几乎不可能获得,而校长及教研员才有此机会。
这也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难以评上正高级职称,也可以说,正高级职称就是为领导量身打造的。
荣誉的颁发由各级校长决定,这也注定了校长享有优先权,因此一线教师很难获得高级荣誉证书。而没有荣誉证书,评职称希望渺茫。
中小学职称评审应以教学业绩、学生评价、课时量为主要依据,而非各种荣誉。
不知是谁规定评职称只看荣誉和科研成果,难道教师平时的教学业绩和学生评价不重要吗?中小学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为什么一定要要求老师取得科研成果?他们能研究出什么呢?看看教育界每年发表的大量课题论文,对改善教学有何帮助?看看那些教育专家和领导的教学能力有多高?我认为,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只需考虑三方面,无需看荣誉。
一、看教学业绩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必须关注教师的教学业绩。只要业绩优异,说明教师认真负责。
二、看学生和家长评价
得到大家认可的好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三、看工作量
不授课的教师不能评职称,勇挑重担的教师值得嘉奖,至少具有奉献精神。
至于各种课题和论文,不应作为评职称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并非中小学教师的必要工作,他们的重心在于教学和学生。
教师职称评定近年来愈发复杂,等级层级分明,从过去的“高级”教师,如今又多了“正高级”,据说与大学教授同等。中小学老师的专业水平是否能与大学教授相提并论?
现行的职称评定表面上为普通教师提供了更多晋升机会,但实际上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却渐行渐远。即使中小学教师有资格评选院士,又有多少普通教师能够获此殊荣?成者往往是各级领导。
如此一来,普通教师与领导的薪资差距不断拉大。多劳多得的原则似乎不复存在。是否正是职称评定导致了这种不公?欢迎大家就此发表看法,分享见解。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