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质变”,措手不及**
中美关系的这一转变对双边来说都是陌生的。现代史上,中国从未被盎格鲁-撒克逊大国视为“头号挑战者”,即使在剑拔弩张的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坚定地锁定苏联为其头号挑战者。
对于美国来说,措手不及之处在于,此前他们自信满满地认为中国的经济要超过美国尚需两代人,且中国将在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上皈依美国。显然,美国对未来 10 到 15 年可能发生的进程严重缺乏心理准备。
对于中国而言,措手不及之处在于,几年前我们还认为未来的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突然之间,中国有可能在短短 10 到 15 年内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仍面临着复杂的发展任务,军事实力也有待增强。我们对被美国锁定为“霸权头号挑战者”也严重缺乏心理准备。
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不愿意承认中美关系的质变,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真正的爱国者,不愿看到英语民族世界霸权的挑战者在近代史上的悲惨命运降临在自己的祖国。
我们必须抛弃虚幻的奢望,冷静理性地面对这个残酷的国际关系现实:美国维护其绝对霸权,决不甘居第二的信念根深蒂固。除非中国放弃神圣的和平发展权利,否则美国对中国的锁定几乎不可避免。
历史表明,一旦被英语民族锁定为“霸权头号挑战者”,若意识不到或意识模糊,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
中美关系质变意味着美国主动挑起的博弈可能大幅升级——美国在意识形态、货币金融、经济和地缘政治军事领域针对中国的行动,包括日本、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海上的动作,都应在这种背景下理解和应对。
中美关系质变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认为这一转变和博弈必将导致全面冲突和战争的观点是一种机械宿命论。
历史上,英国在维护世界霸权对抗其他大国的战略一直谨慎保守,这是迫不得已之举,因为任何重大战略失误都可能导致英国与被其视为“头号挑战者”的国家两败俱伤,让其他势力趁机获得世界霸权。
高估英国实力与低估其实力同样危险。美国战略家基辛格最近公开警告,美中必须防止双边关系重蹈英德关系的覆辙。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谁将扮演上世纪美国“渔翁得利”的角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权?认为英国心甘情愿将霸权拱手让给美国,是一种对“霸权”概念缺乏常识的幻想。
在能否成功捍卫国家利益的标准下,俾斯麦、斯大林、毛泽东这三位历史巨人是与英国霸权博弈的成功者,而拿破仑、威廉二世、希特勒、裕仁、戈尔巴乔夫则是失败者。
中国成为至今唯一未在与英国霸权博弈中失败的大国,是因为毛主席和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成功战略(例如抗美援朝、邀请尼克松访华)。后来的中国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博弈战略。相反,德国、苏联后来的失败恰恰是因为俾斯麦、斯大林的继任者抛弃了他们的成功战略。
6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这些今天享受“和平红利”的人们,有责任向先辈和先烈们致敬。
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有足够的精神、智慧和物质力量,面对中美关系质变的挑战,迎接这场由美国挑起的压力巨大、考验空前的中美博弈,并最终在更加均衡稳定的基础上,重建对世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美关系。
三步曲:英国与法德苏日的博弈
一、锁定“霸权头号挑战者”
除了对拿破仑法国和二战后的苏联的锁定几乎没有争议外,英国其他几次锁定都是经过长时间犹豫和反复的,因为它错误锁定对他霸权而言意味着致命危险。
一战前英国对德国的锁定:一战前,英国拥有世界霸权,但美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过英国,法国、沙俄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殖民地,威廉二世的德国在工业、海军和殖民地争夺方面也表现得咄咄逼人。
最终,英国锁定了德国,但有一个事件可以证明英国选择的犹豫反复和艰难:仅仅在一战爆发前十年,英国还支持日本打败了沙俄(十年后一战中英国的盟友),而德国在战争中则支持沙俄,德皇差点利用日俄战争,通过“毕由克条约”把沙俄拉入自己阵营。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