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行动的持续推进,碳中和领域成为热门行业。
《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 2023》显示,2022 年“碳中和”行业职位量暴增 296.9%,就业薪资优势明显。
相关职业起薪普遍超过 1 万元,行业平均年薪约 25.3 万元,部分关键岗位年薪高达 15~20 万元。
2023 年 5 月,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公开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表现。
这将进一步提升 ESG 人才需求,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
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教育部于 2022 年发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高校培养新能源、储能、氢能等紧缺人才。
近几年,“新能源”相关专业设置较多,包括新能源汽车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
高校未来将继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以满足碳中和领域的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高校新设储能相关专业共84个,典型专业为储能科学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是全国首家经教育部批准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始于2019年。
2020年,该专业正式招生,2023年迎来了首届28名毕业生。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国内首家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首家构建储能科学与工程教学体系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该校基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发布了全国首部储能专业培养方案。学校获批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储能专业“本研贯通、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近五年新设治理相关专业13个,其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较多(8个)。该专业以国际学学位为基础,于2018年进入本科专业目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最早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均于2019年设置该专业。据西安外国语大学网站介绍,该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国际组织运作原理和规则,具备调查研究、跨国沟通、国际谈判、逻辑分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能熟练运用外语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的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
碳相关专业为碳储科学与工程,共12个;可持续相关专业为可持续能源,共3个。这两个专业均为2021年新设。
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碳”行动相关新专业应需而设。传统专业也有新发展,“双碳”行动不仅带动ESG相关领域,还为高校专业和毕业生提供了发展机遇。
《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与能源、材料相关的专业迎来发展机遇。材料类和能源动力类专业跻身近三年起薪增长率前5。材料类起薪涨幅10.8%,能源动力类涨幅9.9%。这两个专业2023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分别为6474元和6620元,均高于本科平均值(6050元)。
其中,材料类专业尤为突出,该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2021届(5843元)增长了631元,增长绝对值较高。材料类专业涵盖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化学等领域,培养学生材料合成、性能评价、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技术和知识。曾因薪资偏低等因素被调侃为“四大天坑”的该专业,如今已跻身月收入较高的前10个专业类之列。从就业数据来看,该专业似乎正在“洗白”。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和绿色发展需求的提升,社会对新材料和现有材料改良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材料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我国“十四五”期间“双碳”人才缺口约为100万,目前相关从业者仅约10万人。
除了直接相关的ESG、碳中和等领域外,“双碳”还将带动其他领域的转型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于麦可思研究,转载目的仅限非营利性使用。
转载要求:
- 文章开头标注“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 转载时间应在文章发布后24小时之后。
-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含高校)可转发至全媒体平台;其他主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