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统计,本研究旨在探究博士生就业去向及趋势。
当前,产业结构转型、产教融合等问题对博士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既往研究已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博士生就业情况。
卿石松分析了2017届博士生就业情况,发现20%以上博士从事博士后或临时性工作;陈洪捷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发现七成博士选择学术职业,三成选择非学术职业;徐志平等以“双一流”建设为切入点,发现博士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学术性岗位。
鲜有研究综合分析连续数年的博士生整体就业数据。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对博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及趋势进行梳理,以期为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企业了解博士生就业情况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建立,推动产业融合、产学融合,提升博士生就业质量。
研究设计
1. 数据概况
本研究使用教育部相关部门2015-2020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就业数据(不含党校、军队院校、军事学及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信息为空的数据)。
有效数据共计304020条,其中学术学位博士280622条,专业学位博士23398条;男性占比60.28%,女性占比39.72%;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比51.5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比31.79%,普通高校占比14.50%,科研机构占比2.20%;脱产学习为主,占比89.68%。具体数据见表1。
2. 特征指标建立
根据《学历教育博士毕业生去向年报数据结构及代码手册(2020版)》,博士毕业生去向分为就业、继续求学、入博士后流动站(本文仅包括应届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数)、出国、出境、待业及其他共7类。
根据教育部文件,就业包括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务合同、定向委培、升学、出境、出国、项目制博士生培养以及入博士后流动站等。
为更直观地研究博士毕业生去向,本文将样本中就业、继续深造、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出国、出境、其他归为就业范畴,并对整体情况进行就业、待业统计分析,再对就业数据从单位性质、地区和工作性质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描述性分析描述博士毕业生整体去向情况,并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院校类型、学科门类、学习方式、性别对博士毕业生就业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整体情况
从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情况、就业与待业情况和毕业去向趋势可得出:
1. 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
数据显示: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为285729人,就业率平均为94.01%;待业人数为18291人,待业率平均为5.99%。
2. 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逐年下降,待业率逐年上升。
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从2015/2016学年的94.91%下降到2019/2020学年的91.34%;待业率从2015/2016学年的5.09%上升到2019/2020学年的8.66%。
3. 博士毕业生出国出境人数比例相对稳定。
2015-2020年博士研究生出国出境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仅为2.44%。
4. 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与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相关。
教育类、医学类、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而农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就业特征分析
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反映了区域经济实力和就业政策吸引力;就业单位性质选择预示着就业发展方向;工作性质选择与所学知识相关。
根据《手册》(2020 年版),就业单位性质包括行政单位、科研设计单位、高校、其他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其他企业、部队、其他等 12 个类型;工作性质包括教学和(或)科研、管理和其它 3 种类型。
分析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征:
**就业地区**
(1)属地原则:博士毕业生倾向于在培养单位所在地就业。
数据显示,博士毕业生在培养单位所在地就业的比例最低为 45.80%,最高为 94.42%,平均为 68.79%。
(2)户籍所在地:博士毕业生也倾向于在户籍所在地就业。
以上海和江苏为例,户籍所在地为上海的博士毕业生中有 12870 人选择在上海就业,占比 78.12%;户籍所在地为江苏的博士毕业生中有 10250 人选择在江苏就业,占比 71.39%。
中部地区以江西和湖北为例,户籍所在地为江西的博士毕业生中有 2353 人选择在江西就业,占比 51.71%;户籍所在地为湖北的博士毕业生中有 6936 人选择在湖北就业,占比 56.88%。
西部地区以四川和陕西为例,户籍所在地为四川的博士毕业生中有 5674 人选择在四川就业,占比 66.97%;户籍所在地为陕西的博士毕业生中有 3938 人选择在陕西就业,占比 62.37%。
(3)地区聚集效应:博士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
近 5 年来,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东部省市成为就业热门地区,博士毕业生在这些省市的就业比例高达 48.76%,其中选择在北京就业的比例最高。
尽管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是就业热门地区,但这些地区的高校也在为其他地区输送人才。
例如,北京地区近 5 年来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仅有 47.6% 选择在北京就业,52.4% 流向了国内其他地区。
上海、江苏和广东地区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流向国内其他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39.90%、35.66% 和 33.18%。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