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行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支撑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与数字化发展相匹配的监管和服务体系,将赋能各行各业,助力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电信行业的监管体制、有序扩大开放等多项改革举措。通信业作为信息基础,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底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意见》,意在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扩大电信业务开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其“一业带百业”的赋能作用。
电信市场不断对外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首次开放电信市场。经过CEPA、自贸区等政策的推动,电信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繁荣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增加。
截至今年3月,已有1926家外资企业获准在中国经营电信业务。电信领域的深度开放有效提高了行业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与世界分享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电信市场也是民间资本开放较为深入的领域。2013年底,工信部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标志着民营企业首次进入电信领域。继移动通信市场开放后,工信部于2014年底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目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企业达16.9万家,民营控股企业占比超过92%。
民间资本的进入带来了灵活性、创新性,为电信市场带来“鲇鱼效应”,促进了产品丰富、服务提升、资费下降。
在鼓励开放的监管也十分重要。信息通信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行业,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力量。近年来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业务和模式,如何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支持业务创新?在深化开放的同时如何维护市场秩序?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准入环境应高效开放。电信业务具有新技术、新应用的特征,应优化审批流程,制定配套政策,统筹发展与安全,鼓励企业有序创新。不断优化准入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新局面,试点扩大增值电信业务开放,支持民营电信企业发展,激发行业活力。
竞争环境应公平有序。新技术也会带来新问题,比如,电信领域出现滥用技术优势扰乱市场的问题。应完善监管制度,健全公平竞争规则,建立重点领域公平竞争状况监测机制,营造公平开放的行业生态。
监管环境应规范透明。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长效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依法给予经营主体空间。积极探索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实现“以网管网”。
积极探索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执法机制,避免多重检查和重复执法。
打造便捷优质的服务环境。随着数字化技术深入渗透社会生活,公众对信息通信服务的期望值随之提高。某些环节的服务水平与用户预期仍有差距,导致用户感知和体验有待改善。畅通群众申诉渠道,实现电信业务线上办理、异地办理,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提升服务效率,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通信服务感知,提升服务水平。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信息通信行业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加快构建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行业监管和服务体系,将赋能各行各业,有效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