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港新片区围绕“年轻都市”的城市定位,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吸引了大量海内外青年才俊落地生根。
截至2024年6月,临港新片区已落户人才94018人,年均增长率高达97.23%。上半年,临港新片区引进落户人才23748人,同比增长41.91%,相当于一些国内乡镇的人口总数。
对于如何保持人口增长势头,加强人才吸引,打造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信息所副所长、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
发挥“人无我有”优势
记者:全国各地都在展开“抢人大战”,临港新片区在人才吸引上有什么独有优势?
汪怿:临港新片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自主发展、改革创新的特殊优势。谁抢先改革,谁就能先获利。临港承担着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和上海经济增长极的重任,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奋力前行。只有进一步在人才服务、营商服务和境外人员执业资格上实现改革突破,才能抢占人才导入先机。
全面发挥优势,实现人口稳步增长
记者:临港新片区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人口稳步增长?
汪怿:在创新方面,临港已成为上海首批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之一,立足国际前沿、落实国家战略、支持全市行动。下一步,应进一步汇聚高端科技资源,支撑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在产业方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将在落地2700亿元产业项目的基礎上,持续引进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涵盖贸易、金融、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产业,构建未来智能产业集群、未来能源产业集群、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和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在开放方面,临港新片区本身具有链接全球、融通世界的区位优势,拥有“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以及八大前沿产业为代表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作为国家授权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应继续发挥其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开放发展试制度的特殊作用。
只有打破“要素壁垒”,“产城融合”的“产城森林”才能满足“新一代产业人才”的多元需求。未来,临港需要完善商业、餐饮等生活配套设施,滿足就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园区内住宅、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营造宜居宜业的最佳人才生态。
“户口”不再是主要矛盾
记者:规划提出,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250万人左右。如何有效加快人口增长速度?
汪怿:近期受制于外部因素,人口增长目标受到一定制约。但这只是暂时的,也说明现有的人才导入路径还不够,必须寻找一些具有高能量、高人才集聚度的未来产业、未来空间进行布局。
例如,在引进创新人才方面,首先要夯实产业基础,只有规模超千亿元的產業企業才能提供更多岗位平台,吸引更多创新人才。产业一线工人对于提升企业与地方的粘性,增强发展动能也非常重要,同样应予以重点关注,加强政策引导。
在引进上海及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方面,仍需持续发力。临港新片区拥有大学城,应充分利用本地学生资源,吸引他们留在本地就业,进而带动更多区域高校毕业生选择临港择业,从而在短期内提升人才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已非"户口"问题,而是更关注能否融入地方发展机会,获得成长、成才、成功的途径;能否找到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平台;能否拥有宜居、活力、幸福的生活环境,以较低的成本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撬动更大的收益。临港应深入研究当代及未来就业主体的"00"后乃至"10"后年轻一代的需求,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建设中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吸引更多人才。
定向引进迫切所需人才
记者:从产业培育角度,哪些人才最符合临港新片区的发展需求,如何定向引进产业所需人才?
汪怿:临港亟需战略人才、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产业一线工人以及社会发展重大领域人才。
战略人才方面,应依托国家实验室、一流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国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峰人才。
创新人才方面,应加大国内领军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相关专项支持,吸引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产业人才方面,应重点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的专业人才,抢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先机。
高技能人才和优秀产业一线工人方面,要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表彰激励,重视基层一线操作岗位职工群体,不受年龄、学历、职称、技能等级等条件限制。
社会发展重大领域人才方面,临港需要"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好医师、好院长、好医院"等人才,并进一步加强文化名家大师、城市治理精英等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