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羽毛球价格上涨”等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羽毛球运动易上手、场地要求低、社交属性强,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在26个调研城市中,羽毛球位居热门运动第二,仅次于跑步。
去年以来,羽毛球价格一涨再涨,广大球友深有体会。爱好者王先生表示,一场两小时左右的羽毛球对局需要耗费一桶羽毛球。如果每周打四场,按每桶涨价50元计算,仅购球支出就需多花200元。
与此羽毛球货源也出现了短缺。多家线上购物平台显示,多款品牌羽毛球显示缺货,销售人员解释称库存不足。有经销商表示,去年年底以来已收到4次调价通知,羽毛球价格整体较前上涨约50%。
据业内人士透露,羽毛球价格飙升主要是由于原料鹅毛、鸭毛减产所致。制作一颗羽毛球通常需要16根羽毛,平均耗费1.14只鸭子或0.8只鹅。但据统计,2023年我国商品肉鸭和商品鹅出栏量分别比2019年减少6.6亿只和1.19亿只。
不仅如此,在成本和效率的驱动下,养殖户更倾向于选择出栏周期短、养殖成本低的品种,进一步导致了羽毛球原材料供不应求。
一边是持续减少的原材料供应,另一边是不断上涨的运动消费需求。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今年上半年,全国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2%,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的增速。
在这一背景下,羽毛球产业链发展提速。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羽毛球相关企业约1.3万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注册公司达394家,同比增长超过10%。
针对羽毛球价格持续飙升,业内人士建议,研制价格浮动较小的合成羽毛球应成为产业探索重点。目前,尼龙羽毛球和碳音球等产品已逐步进入市场,凭借稳定、耐打的特点,成为天然羽毛球的替代首选。国内企业也正在精进工艺,提升技术含量,为球友提供更多优质消费选择。
作为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仍需要产业链各端协同发力,不断推出物美价优的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点燃体育消费的蓬勃热情。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