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黄盛)今年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3.5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22万亿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13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
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1)余额为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分析人士表示,金融总量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总体保持合理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资金空转,金融总量增长整体“减速提质”。
从结构上看,7月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贡献最大。具体来看,住户贷款减少21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1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057亿元。
对于7月票据融资的增长,分析人士指出,票据融资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符合一定要求的中小企业可通过票据贴现,从银行获得资金,类似贷款。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票据利率下行,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成本下降,激发了融资需求。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8.2%,比6月末回升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708亿元,同比增加2342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4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2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7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2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1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31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738亿,抵消了投向实体经济的贷款新增规模为负的影响,推动社融同比多增。
7 月份,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为 7000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约 2900 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近期,专项债券发行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
“挤水分”效果仍显现
在分析人士看来,短期内,金融数据“挤水分”仍然会对总量指标产生影响。M1、M2 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自今年以来有所放缓,一定程度上受到此因素影响,部分虚增的存贷款被“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特别是考虑到前期企业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过手工补息获取了相对较高的收益,这些行为规范后,企业活期存款出现下降,有些还在逐步向理财转化,这方面的影响会持续显现,导致近几个月 M1 持续回落。
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引导市场淡化信贷规模情结,对信贷总量造成“挤水分”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步减弱。实际上,在淡化金融总量目标的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价格和结构性工具发力,推动融资成本稳步下行,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
“挤水分”也有利于金融经济的良性互动。分析人士认为,金融数据“挤水分”也有助于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更好满足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