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9月18日电(记者 张俊)2024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即将在安徽合肥举办,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将参展。安徽何以凭借制造业硬实力吸引全球瞩目,如何规划布局成为“中国制造”新锐力量?
回顾安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第一台VCD、微型计算机,到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安徽从传统农业大省一路逆袭,在“中国制造”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断壮大的“汽车首位产业”
安徽省的汽车产业发展悠久,从20世纪50年代初合肥车桥厂改装的第一辆铁木结构客车“爱国号”,到1968年巢湖汽配厂诞生的“江淮牌”载货汽车,再到1997年奇瑞创业者们来到长江荒滩的几间“小草房”里,开启“造中国自己的汽车”之梦……
如今,奇瑞汽车已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者,汽车业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用户达1420万,其中海外用户390万,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安徽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安徽制造业崛起之道
安徽如何在制造业发展中实现突破立足?汽车产业作为安徽的“首位产业”,给出了有力答案。正如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CEO 葛皖镝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天时、地利、人和”。葛皖镝认为,在适当时机、正确地点,运用合适的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安徽制造业发展的秘诀。
截至目前,安徽拥有奇瑞、江淮、大众安徽、长安等7家整车企业,以及近1400家零部件企业。今年前8个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近94万辆,同比增长80%以上,占全国比重13.4%,总量排名从去年同期的全国第4位上升至第2位。
创新驱动制造业向“新”而行
创新是安徽的基因,制造业是安徽发展的引擎。创新与制造业如何碰撞出火花?
安徽的创新基因与坐落于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密不可分。如今,以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为代表的科教力量,将创新的基因代代传承,并与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在安徽合肥的科大硅谷,中科星驰首席技术官、联合创始人王智灵,通过硅谷平台的“串联”,将其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等科研成果转化为了创新项目。成立于2021年的科大硅谷一头牵着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头串联创投、产投资源,已成为催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引擎。
外宾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体验模拟飞行器。记者 韩苏原 摄
创新同样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在安徽马鞍山,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速车轮智能产线上,自动化设备和智能传感器紧密协作,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系统为高铁打造性能卓越的“跑鞋”。
安徽将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建设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2000亿元“基金丛林”、成立十大工作专班,加快产业集聚成群、集群成势。截至目前,安徽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
本次世界制造业大会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综合馆设置发布专区,举办11场系列发布活动。涵盖数字化转型成果报告发布、“工业人工智能”与“四新”经济发布、“星烁”场景发布、羚羊工业大模型2.0发布等。
未来产业的“实力新星”
机器人折叠衣物、开瓶倒水、擦拭餐盘……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启江二号”人形机器人。机器全身38个自由度,可以完成人类四肢的基本动作。安徽制造业同样瞄准未来产业,并一跃成为“实力新星”。
合肥高新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这台超导量子计算机从硬件到量子芯片,再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均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超80%。
图为本源量子多台量子计算机真机。(发 孙超 摄)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的省份之一,“量子”已成为安徽的一张名片。在合肥高新区几百米长的云飞路上,分布着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这里也被称为“量子大道”。
安徽省印发实施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瞄准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7+N”重点领域和方向。到2030年,安徽将累计建设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本次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合肥骆岗公园将变为未来产业展馆。静态展区设有整车展区、智能网联汽车展区、无人机展区及智能机器人展区,参观者可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安徽正以创新为笔、制造为墨,绘就发展新画卷,坚定迈向新时代、新未来。(完)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