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遂宁与重庆之间悄然发生了一场跨区域的“生命接力”,一位工人因不慎吸入硝酸气体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命垂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与重庆市ECMO(体外膜肺氧合)联盟成员单位,无缝连接,共同完成了一次从死亡边缘救回生命的壮举,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更展现了ECMO联盟成员间高效的协作模式,全面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远程会诊+双向转诊
“终极救援”跨域川渝无缝连接
“我当时只是感觉呼吸难受,咳嗽、咳痰,没想到差点命都没了。”46岁的周先生家住四川遂宁,在车间工作时不慎吸入泄漏的硝酸气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易挥发,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时,已经出现大面积“白肺”症状,他立即被收治进了重症医学科。即使当地医院立即为患者上了“救命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投入了全力救治,却未能阻止病情的急速恶化,呼吸循环衰竭,生命岌岌可危。
危急关头,当地医院迅速和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曹云星教授远程会诊,ECMO团队慎重研讨后制定出一套周密的救治方案:立即由黄文祺副主任冒着43℃的高温带队赶往当地医院,并决定在保持现有膜肺运行的前提下,彻底更换ECMO管路,启动VAV-ECMO,该模式是将血液从静脉引出,氧合后分别泵入动脉和静脉,分别加强对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的支持,该模式是ECMO模式中最复杂的技术。管路调整成功后,转入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经过精心治疗5天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正常,成功撤机,在普通科室治疗后又转回到当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及时会诊、精准研判、迅速决策、快速转诊,即使跨越川渝两地,相隔上百公里,这一系列操作却“丝滑”“无缝”,为患者打通了生命通道,赢下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原来,为了在区域及周边辐射区域内推广ECMO技术以造福更多危重症患者,重医附二院于2022年牵头成立了重庆市ECMO联盟,目前已帮助重庆周边数十家医院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ECMO团队。联盟内搭建了快捷规范高效的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平台,组织了以重医附二院和联盟单位专家为主的多学科疑难危重症MDT(多学科会诊),形成了完善的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如今该联盟汇集了市内外80余家医疗机构,辐射云、贵、川、渝、内蒙古等地区。
此次跨区域的高效协同救治,就及时为这名患者建立了跨区域的生命绿色通道,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跨区联动,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缩短了决策链条,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生存机会。
技术交流+资源下沉
“传、帮、带”助推基层ECMO救治全覆盖
除了救治无缝连接外,技术和资源的互补与连接在联盟成员间也可以做到无缝对接。近日,由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主办的“重庆市ECMO联盟技术推广交流会暨重庆市城口县危重症诊治新进展交流研讨会”在城口顺利召开并圆满落幕。据该科曹云星教授介绍,本次活动是2024年ECMO联盟推广的第四站,今年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已经率队先后到大渡口区、长寿区、武隆区进行了ECMO联盟技术推广交流。
据悉,目前重庆市ECMO技术发展仍不均衡,整合资源、发挥各医院优势与强项,促进共建共享,是增进重庆市重症救治技术交流发展,提高全市急危重患者救治质量的有效举措。对此,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发挥重庆市ECMO联盟牵头单位的作用,为进一步帮助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积极开展ECMO技术推广交流活动,目前已开展20余次技术基层行交流会,不断发挥“传、帮、带”作用,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而实现联盟单位在技术、培训、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ECMO救治在基层的全覆盖,共同推动区域性ECMO救助体系建设的发展,为百姓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学术培训+中心协作
推动重庆市ECMO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建设
“有呼必应,虽远必达”是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一直以来坚守的理念,但如果能让更多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掌握ECMO技术,必应的呼救和必达的远方可以辐射到更多的患者和更远的远方。
为此,为了助推重庆市ECMO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建设,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科是重庆市卫健委批准的首批ECMO限制类技术培训基地和医护一体化培训中心,帮助基层和周边区域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掌握该项技术,从而建立了重症医学专科人才培养体系及重庆市ECMO专家技术人才库,并开展多中心协作研究及推动临床科研发展。
据悉,目前基地已完成8期医护学员培训。ECMO联盟也已成功举办4期技术培训班,并协助市内外10余家单位实现了ECMO技术零的突破。这不仅促进打造了ECMO新的学术地位,形成科、教、研一体的ECMO救治中心,还为ECMO技术的发展聚集了更多的人才,从而全面助力提升区域重症服务,让更多危重患者及时得到最硬核的“终极救援”。(资讯)
上游新闻 牟小容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