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工业大学发布了《河北工业大学:“四力四强”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文,阐述了学校在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在促进辅导员培养培育方面,学校“在职称评价中注重考察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单独设立晋升计划、标准和评价机制,畅通辅导员‘双线’晋升渠道。”近三年来,学校选任处级辅导员11名,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7名,辅导员发展驶入快车道。
01 高校辅导员晋升教授副教授人数持续增多
关于辅导员的“双线”晋升,教育部已多次发布政策文件。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专职辅导员可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2017年,教育部修订该规定,提出“高校应制定专门办法和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双线”晋升制度的设立旨在为辅导员群体构建多元化的晋升路径体系,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特长规划职业生涯,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统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凭借在学生工作、思想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
早在2017年,甘肃省就在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试点开展高校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试点工作。试点旨在解决辅导员评不上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晋升不畅、队伍不稳定、缺乏自信和归属感等问题。
天津市教委公布,2023年,该市高校41名辅导员晋升教授和副教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称评审全部设立单列指标、标准和评审机制。
湖北工业大学发布的《关于2023年职称评审辅导员系列学科评议组预审结果的公示》显示,有7名辅导员申报教授或副教授职称,且经预审,均符合评审条件。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去年初发布的《江西省抓牢重点环节积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文,该省目前有300多名副高级以上职称辅导员。
山东大学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按正高级岗位比例的10%设立教授三级岗,根据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不断扩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
02 解决辅导员科研成果产出难题
担任多项职务的高校辅导员要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并非易事,他们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辅导员晋升的考核标准既包括担任学生工作的年限、学历学位、工作成绩等主观因素,也包括论文发表和课题主持等客观指标。
这种双重要求给辅导员在职称晋升中带来了较大压力。例如,《中国政法大学辅导员岗位设置与评聘办法》规定,辅导员系列分为4级至12级,其中4级为正高级,5级至7级为副高级。而应聘辅导员教授、副教授岗位,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授课时数,还必须公开发表多篇与思政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独立出版学术专著。
《沈阳工学院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及具体要求》也详细列出了辅导员系列评聘教师职务的条件,包括学历资质、业务水平和考核评定的多项要求,尤其是科研成果产出方面。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难以腾出整块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导致科研成果产出困难,而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又强调科研成果,让部分辅导员在晋升时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拓展辅导员晋升教授、副教授的途径,一些高校取消了论文发表的限制。《山东大学以“四个坚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文中提到,学校在思政系列职称评审中,推行了代表性成果“多选”机制,不再将科研论文和项目作为前置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辅导员岗位设置与评聘办法》也规定,对于在思政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或做出重大贡献的辅导员,在严格把关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破格申报,不受学历和论文的限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辅导员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聘范围。还鼓励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并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为他们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辅导员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仍然存在,包括内在科研动力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够、专业关联度低、科研组织体系不健全、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等。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倩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多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建议,例如减少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避免包办一切的情况。
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与辅导员建立便捷的信息渠道,针对新入职辅导员对科研体系和申报情况了解较少的问题,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和政策宣讲会。
辅导员的研究项目一般属于应用型社会科学领域,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更适用于定性评价。
高校应建立独立的辅导员科研评价体系,通过研究成果引用、收录、采纳情况,以及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不应沿用其他领域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还应设立辅导员专项研究项目和基金,分级扶持辅导员科研项目,激发辅导员科研热情。
结语
高校辅导员晋升教授、副教授,凸显了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视。
此举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更激励了辅导员积极投身学生工作与学术研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尽管辅导员群体在晋升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客观困难,但众多高校已出台相关政策,为辅导员提供了清晰且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教育部网站、高校网站、省教育厅网站、光明网等,非营利转载欢迎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