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年成果盘点


9月9日,西安——今年是中国秦兵马俑考古发掘五十周年,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四十五周年。8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让沉寂了2200多年的秦朝地下军团得以重见天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30多年来,陵墓建筑、地宫形态、陵园结构以及形形色色的陪葬坑、陪葬墓接连“浮出水面”,诸如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奇珍异宝”也相继现身。这些考古成果厘清了秦始皇陵的整体遗存,包括外藏、祭祀场所、城墙、门阙、道路、工程设施以及附属遗迹等,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护和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对一号、二号坑的发掘不断更新着人们对兵马俑军阵排列规则的认识;而陵园门址、城垣建筑、寝殿遗址、道路遗存体系的勘探发掘,也为探索秦始皇陵的丧葬礼仪流程、遗迹建制体系和遗存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50年的考古工作,明确了秦始皇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了内外城的格局,并分布有陪葬坑。陵园的规划设计理念模拟了秦帝国的都城格局、政治体制、宫廷生活、社会文化和军事制度。丰富的出土遗迹和文物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和制度文明,为论证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年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跨学科合作、跨领域攻关和多团队协作,将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从最初的简单发掘提升到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基地的水平。从最初十几人的发掘队伍,如今发展到数百人的专业考古和文保团队,走出一条大型考古工程多学科、国际化合作的新道路。

在科技保护领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自上世纪90年代起,积极与德国、比利时等国的研究机构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先后承担了多个文物保护和考古领域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973”计划课题,建立了“微生物实验室”“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和“金属文物修复室”,逐步确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颜料科学分析研究、微生物防治和环境监测控制等优势科研领域。

据介绍,50年来,博物馆接待了23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要。自1976年首次出国在日本展出以来,秦陵文物已经巡展到中亚在内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举办了277场展览,参观人数超过2000万,展览数量和受众人数均居世界首位。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旅行社将大量游客滞留兵马俑门口,文旅部门回应
  • 山西土豪霸国:一个被考古“考”出来的国家
  • 陆川执导网剧《借命而生》曝光预告,秦昊、韩庚、钟楚曦领衔主演
  • 聚落考古呈现“多面”莫高窟
  • 维修智能锁创业()
  • 数字化浪潮涌动下的中国机遇
    上一篇 2024年09月14日
    股指反弹窗口开启
    下一篇 2024年09月14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