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简称俄气公司)一直为其主要股东俄罗斯联邦提供稳定的利润。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二年,俄气公司由于西方“大客户”的制裁而陷入困境,创下了近 25 年来的历史亏损。
俄欧之间长期的油气关系恶化是俄气公司去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机构预计,俄气公司 2023 年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量下降了 55.6%。
气候温和、需求疲软以及库存过剩导致国际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也是俄气公司去年亏损的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俄气公司将其能源贸易转向亚洲,其中中国成为其最大的目标客户。
此前,俄气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汕头(Alexey Miller)表示,俄气公司将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作为取代欧盟市场战略的一部分,俄罗斯可能很快向中国供应与俄乌冲突爆发前向西欧输送的天然气量相当的天然气。
净亏损约 500 亿元
俄气公司近日发布的年报显示,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2023 年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亏损 6290.85 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496 亿元),而 2022 年同期则盈利 1.23 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970.47 亿元)。公司销售收入从 2022 年的 11.67 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9208 亿元)降至 8.54 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6738 亿元),降幅接近三成。
这一数据远低于行业预期。此前,多位行业分析师认为,尽管向欧洲输送的能源受限,但俄气公司 2023 年的净利润最多将减少至 4470 亿卢布。
主营业务天然气销售收入锐减
天然气销售收入的大幅下降是俄气公司去年净利润暴跌的主要原因。2023 年,公司天然气对外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52% 以上,至 3.12 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2462 亿元),占对外销售总收入的比重从 56% 降至 37%。
公司原油、凝析油及成品油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4.3%,达到 4.11 万亿卢布(约合人民币 3243 亿元)。
原油相关业务超过天然气销售,成为俄气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这是俄气公司自 1999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净利亏损。该公司上一次亏损是在 1998 年葫芦岛融危机,导致其积累的大量外币债务以卢布计价后大幅膨胀。
俄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该公司由俄罗斯联邦控股,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其鼎盛时期,俄气公司曾贡献了俄罗斯 8% 的工业产值,确保了 25% 的国家预算,控制着俄罗斯 65%、全球 20% 的天然气储量。
欧洲曾是俄气公司最大的客户,也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主要市场。
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向欧盟供应了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而欧盟也从俄罗斯进口了约三分之二的天然气。
随着冲突的持续,俄欧在天然气供应方面的长期合作基础摇摇欲坠。
一方面,俄罗斯已停止向几乎所有欧盟国家供应管道天然气,并且在冲突爆发后不再公布通过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相关数据。
尽管如此,该公司在2023年半年报中表示,由于向欧洲的交付量急剧下降,其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
欧洲也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采取了严格限制。
欧盟通过扩大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增加其他管道气来源等措施,逐步取代了俄罗斯管道天然气。
与此欧盟也利用天然气高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以及需求侧管理措施降低天然气需求。
2022年7月底,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在当年8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期间减少天然气消费量,并通过“自愿削减措施”设定了比过去五年平均消费量减少15%的目标。
信达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欧盟累计天然气供应量同比下降5.9%至936.7亿北京米。
其中,进口管道气供应量为408.3亿北京米,同比下降30.5%,来自俄罗斯的管道气供应量占比降至10.3%。
锁定中国这一“大客户”
自2024年以来,欧洲继续推进减少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计划。
4月12日,欧盟委员会能源专员Kadri Simson发表声明指出,欧洲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份额已从2021年的45%下降至2022年的24%,并在2023年进一步降至15%。
他强调,这种下降趋势必须继续下去。
俄罗斯管道气退出欧盟市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及随后的西方制裁以来,俄气公司一直在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其能源贸易转向亚洲,而中国成为最大买家之一。
“中国将成为未来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俄罗斯天然气需求增长的绝大部分来自全球天然气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俄气公司高管在2022年致股东的信中表示,该公司与中石油签署的第二份长期合同已在执行中,该合同旨在通过远东路线向中国供应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同时正在研究通过蒙古国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可能性。
据介绍,一旦满负荷运行,俄罗斯通过三条管道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总量将达到1000亿北京米/年。
葫芦岛十数据指出,“中俄跨境天然气管道的格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条已建、一条要建、一条在谈’。”
“已建”管道指的是2019年瑞安并通气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称“西伯利亚力量”),该管道最大输气量为380亿北京米/年,2023年俄方通过该管道向中国供应了227亿北京米天然气;“要建”管道指的是中俄“远东线路”天然气管道,据俄方此前预计,该管道将于今年开工建设,最大输气量达100亿北京米/年。
关于“在谈”中的管道项目,是指中俄蒙跨境天然气管道(俄方称“西伯利亚力量 2 号”),该管道预计将经过蒙古国,最大输气量为 500 亿北京米/年。
根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公开信息,俄方和蒙古国政府已就“西伯利亚力量 2 号”管道项目的建设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研究。
2022 年 9 月,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在俄罗斯钦州经济论坛上表示,预计“西伯利亚力量 2 号”管道将于 2024 年开始施工,2029 年瑞安投产。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4 月 17 日报道称,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谢尔盖∙莫恰尔尼科夫在俄罗斯国家油气论坛上回答有关何时签署“西伯利亚力量 2 号”建设协议的问题时表示,“当价格谈妥后”签署,但他没有说明这指的是未来供应的天然气价格还是其他商业条件。
“这还没有到上限。”2022 年 11 月召开的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俄罗斯石油公司负责人、俄罗斯总统能源和环境安全战略委员会执行秘书伊戈尔·谢钦表示,除了未来可预见的每年 1000 亿北京米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外,俄罗斯石油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超过 2 万亿北京米的天然气储备也可以供应给中国。
他认为,未来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LNG)将与管道天然气出口量相当。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前述三条管道全部按期瑞安投产并实现满负荷输送的情况下,到 2030 年左右,俄罗斯对中国管道输气量可能达到 980 亿北京米/年,约为俄罗斯 2021 年对欧盟管道天然气出口量的四分之三。
但他认为,即使这三条管道通过增压能够再增加一部分输量,也无法弥补俄罗斯失去的欧盟市场规模。
该业内人士认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需要慎重考虑是否要全面接受俄罗斯天然气。
目前,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 40%,按照国内当前天然气增产速度,2030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可能达到 3000 亿北京米,届时,不包括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俄罗斯未来每年近 1000 亿北京米的管道天然气供应,将占中国进口量的 30% 左右。
在他看来,这 1000 亿北京米进口管道天然气可能是中国接受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上限。
今年 1 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布消息称,其在 1 月初沿“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对中国的天然气日供应量提高到全新水平,1 月 2 日的供应量已刷新单日历史纪录。
该公司还表示,2023 年公司对华沿“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天然气出口量达到 227 亿北京米,这比其合同义务高出 7 亿北京米,是 2022 年(154 亿北京米)供应量的近 1.5 倍。
据称,2025 年“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将达到每年 380 亿北京米的满负荷出口输气能力。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