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今,债市呈现出“熊短牛长”的趋势,中长期纯债基金常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投资体验。这期间债市也经历了四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导致中长期纯债基金净值回撤显著且修复期较长。
最近一次调整发生在2022年11月至12月,Wind中长期纯债型指数最大回撤幅度达1.1%,持续了两个月,修复期为三个月。(数据来源:Wind,2022/10/31-2023/3/10)很多投资者可能印象深刻,正是那次调整让不少人意识到债基和理财产品也会大幅下跌。
由于2021年和2022年股市表现不佳,而债市较好,许多资金流入了债基或以债券为主的理财产品。2022年,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完成了净值化改造,导致产品净值波动加大。2022年底债市调整中,债基和理财产品的净值都出现较大回撤,令投资者意识到绝对收益类产品也并非无风险。
从历史角度来看,债市大幅回撤的原因较为清晰。2021年至2022年,疫情影响经济复苏疲软,市场对经济前景预期偏弱,债券收益率持续下降,债券价格持续上涨。2022年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外部因素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债市杠杆率高企,市场本身存在一定脆弱性。
2022年11月,疫情防控和房地产政策调整后,市场预期逆转,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增强,风险偏好上升,成为债市调整的导火索。理财产品的净值化也放大了这波调整。理财产品投资的债券中,不少信用债流动性相对较弱,银行内部资金等意愿较低,导致部分信用债品种市值波动较大,令理财产品在债市调整时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
最终,在“客户赎回理财/债基—理财赎回债基—债基抛售债券—产品净值下跌—客户赎回理财/债基”的恶性循环下,调整幅度不断扩大。直至监管出手解决流动性问题,理财赎回的恶性循环才得以打破,债市逐渐企稳。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的调整并非首次发生。2013年以来的十年间,债市还经历了其他三次幅度较大的调整。在未来几周,我们将回顾这三次调整,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债市风险。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