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6月17日电 为了恢复长江上游珍贵的特有鱼类资源,6月17日,在重庆市江津区米邦沱码头,超过50万尾鱼被放归长江。这次增殖放流的鱼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和岩原鲤,以及长江上游特有的厚颌鲂和名优鱼类中华倒刺鲃,共有4种。
6月17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2024年增殖放流活动”在江津区米邦沱码头举行。由重庆市林业局和江津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为保障放流鱼类的健康,此次增殖放流采用了切鳍标记、体外标志、内藏可视标志、化学标志等多种标记方法。按照珍稀特有种5%、名优种1%的标记率,对放流的1.7万多尾鱼苗进行标记。活动还邀请了5位专家对苗种标记、抽样、测量、称重、装车、放流等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验收。
西南大学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维志表示,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恢复长江水生物资源非常重要,增殖放流工作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增殖放流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种群,对长江中明显衰退的物种进行补充。
他还介绍说,现在放流的种类和数量更加科学合理。重庆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度水生生物资源的监测情况,来制定下一年的增殖放流规划。“我们现在能放哪些鱼类,每种鱼放多少数量,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的,而且这个规划每年都要进行修订。”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已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0余次,放流鱼类14种,共计1000多万尾,其中珍稀特有鱼类如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超过400万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重庆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王维表示,此次放流有助于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的恢复、群落结构的改善以及水生生态的修复,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