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早已深入全球消费群体,象征着中国制造的优质、高效和可靠。
从早期的衣物和玩具到智能手机、家电、高铁和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又一领域“遥遥领先”——造船业。造船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科技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涉及材料、设备、技术服务和机械等多个相关行业,可谓“综合工业之冠”。
长期以来,韩国在造船业占据统治地位,全球前十大造船厂中,韩国占了七个,尤其是现代重工和三星重工,在该行业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中国与韩国隔海相望,长期笼罩在韩国造船霸主的阴影之下。每一次国际舞台的竞争,几乎都是一场激烈的“苦战”。
近年来局势发生逆转,韩国“造船业”这块安全阵地正在失守。近期,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拿下卡塔尔 18 艘全球最大 27.1 万立方米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订单(LGN 运输船),总价值 55.8 亿美元,创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记录。
LGN 运输船不同于普通造船订单,它是全球公认的最难建造的船型之一,主要用于运输 -163℃ 的液化天然气,堪比一座海上超大型冷冻车,制造难度媲美航母。
这一订单令韩国艳羡不已。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造船业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和新接订单量三大指标同步增长,全球近 7 成的新订单被中国船企收入囊中。
中国造船业能够位居世界第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期,国内专家考察国外造船企业,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难以深入了解造船技术细节、实际运营情况和管理经验。
我国只能从渔船和小型货船等“低端”产品起步。随着日本造船业逐渐落伍,我国开始发力大中型货船、大宗商品散货船和集装箱,凭借丰富的产品种类和低成本优势,迅速在造船市场分得一杯羹。
2021 年后,我国海运业迅速抢占市场。2022 年,中国船厂接到 776 艘订单,全球占比高达 50%,稳居世界首位。
我国造船业积极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数字造船”技术大幅提升造船效率,缩短交付周期。大型集装箱货船平均交付时间从 28 个月缩短至 16 个月,极大增强了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造船业或许才刚刚开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造船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