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研成果转化面临困局: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
陕西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但面临着“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据统计,陕西拥有百余所高校、千余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三项改革”破解困境
为解决上述问题,陕西省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项改革”,包括: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三项改革”激发了陕西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2023年,该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6.66亿元,同比增长102.68%。
破解“不敢转”:技术与知识产权权属清晰,解决场地和资金问题
陕西科技大学张方晖教授表示,科研成果前期转化和落地中存在技术与知识产权权属不清晰等问题,科研人员热情不高。“三项改革”中,“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鼓励在秦创原总窗口落地转化”等政策解决了科研管理人员“不敢转”问题,以及场地和资金短缺问题。
破解“不愿转”: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认可技术转移人才的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人员杜军志曾因常年在田间优化品种,职称评定受阻。如今,“三项改革”明确了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成长路径,认可他们在成果转化中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推动解决“不愿转”的难题。
杜军志研发出一套成熟的甜瓜育苗和标准化栽培技术,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善职称评定方法,杜军志从助理研究员直接晋升为推广研究员。三年间,该校已有16位农科专家因研究成果转化而晋升职称。
破解资金瓶颈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企业和投资机构在评估成果转化项目时,往往要求成果完成人参与技术作价入股,同时还要追加现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这给高校教师带来了资金压力。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刘明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刘明团队多年来专注于软磁材料和器件研发。由于缺乏商业背景和资金筹集能力,他们研发的成果一直无法推向市场。直到2021年,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技术经理人与刘明团队对接,挖掘项目价值,帮助他们梳理商业逻辑、提供法律支持和投融资对接。在多方协助下,高端软磁材料项目获得投资,成立公司,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三项改革”破局
“三项改革”方案提出,允许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现金入股 + 技术入股”模式,将此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允许高校设立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资金池”,或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资成果转化,解决了科研人员资金不足和结余经费不敢投的困境。这种激励机制既放大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效应,又为企业参与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
截至目前,陕西省试点单位已扩大至156家,9.3万项成果纳入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已达1572家,576人凭借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未来,陕西省将完善政策,扩大改革规模,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生态,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