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走访山东省,了解到当地为提升粮食产量,正积极探索农业新技术,着力改善土地和种质资源品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万亩试验田上,大豆新品种破土而出,苗壮整齐,在接受盐碱环境考验的同时茁壮成长。多年前,此处还是盐碱地,作物难以存活。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李林波介绍,得益于近百支试验团队的不懈攻关,这片不毛之地变身沃土。
“试验团队研发的盐碱地长效阻盐技术,使土壤平均脱盐率达47.8%,有机质含量增加6%至12%。”李林波表示,基地已收集种植耐盐碱大豆、小麦、花生等147种作物,共1044个品种,在作物耐盐碱能力和单产方面取得突破。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滕双兴介绍,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巨大,是拓展粮食产能的“后备粮仓”。预计到2035年,将实现新增耕地24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410万亩。
荒地变良田,离不开优质品种。“集团已成功培育3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介绍,优势土豆品种“希森6号”不仅薯形饱满,产量也高,单季亩产突破9.5吨。凭借优异表现,“希森6号”走出国门,目前已在哈萨克斯坦3个州27.5万亩土地示范种植。
好种子除了高产,还要“抗造”。提起本省小麦新品种“鲁研951”,诸城市相州镇种粮大户王静赞赏有加:“这个品种的抗病、抗倒伏、抗寒性都非常好,比往年种植的品种亩产能提高200多斤。”凭借出色的适应能力,“鲁研951”成为继“济麦22”后又一个“明星”品种。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士表示,多年来山东持续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种业提升工程,成功培育了“济麦”“登海”等多个优良品种,有力支撑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多元化需求。
如今,“智慧+”让种地更加省事。在菏泽市定陶区的一处高标准农田,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着田间各项数据,温度、光照、风速等信息在屏幕上清晰可见。定陶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程大龙介绍,依托“卫星天眼+物联网地眼”的监测平台,农户通过手机即可个性化设置水肥灌溉参数,实现千亩农田远程管理。
在滕州市鑫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无人拖拉机、自动播种机、自走式打药机等智能农机装备令人印象深刻。“播种效率大幅提升,工作省时省力。”“农机配备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也能平稳行驶。”智慧农机的表现赢得社员们的一致好评。合作社理事长满高剑表示,土地托管模式让“小田变大田”,为大型智慧农机发挥优势提供了条件,年作业服务面积已达7万亩。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数字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建立智慧农业应用基地730多家。
自今年以来,山东省已在 5801 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上安装辅助驾驶系统,实现自动驾驶,持续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