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农民得到实惠,丰收才有意义


昨天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重庆今年的主题是“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重庆”。大地上,田野里,各种庆祝活动精彩纷呈。

丰收,是劳动者与土地亘古不变的期待。但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未必能得尝所愿,甚至许多时候付出和回报还不能成正比,特别是在封建农耕时代,农民对丰收的感知五味杂陈——“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即便是好年景,丰产未必丰收,丰收未必可感。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总书记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丰收毕竟不只是在田野里搞几场挑谷子大赛,不只是简单弄几个农耕文化展厅,更不是总结提炼一些高大上的标语口号。某种意义上讲,让农民可感可及、得到实惠,才是丰收的本质。

如今的中国广袤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到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从落后的生产工具到先进的科技装备,从单一的农民群体到多元化的“新农人”队伍,从封闭保守的乡村文化到开放包容的新文化形态,中国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涌动着变革的力量。新时代,如何让田野充满“新”希望,才是我们今天谈论丰收、研究丰收的应有之义。

9月22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河南兰考举办。王子涵 摄/农民日报

新产业模式正在重塑传统农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诠释着丰收的内涵。

传统农业时代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农业和产业模式正在重塑。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农村领域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还带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比如,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广大农民体验到了实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智慧农业等新型业态,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田间到餐桌,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可以让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缩短了流通环节,提高了销售效率。

此外,农产品品牌效应也通过新的产业模式被不断放大,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以重庆“土特产”品牌体系为例,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7.64亿元、379.4亿元、182.8亿元,居全国李子类、酱腌菜类、脐橙类首位。

近年来,重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动百镇引领、千村带动、万院和美、全域振兴行动,全面建设“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巴渝和美乡村,丰收不再是简单的粮食产量数字,而有了更多的维度和可能,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稻谷香,喜丰收。张颂东摄/重庆日报

新技术正在重塑传统农业,以更加科学的方式为丰收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前我们总说,搞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今天,新技术正不断改变人们心中对农民的惯性印象。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绿色防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比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高产、抗病、耐逆境作物新品种,正逐步推广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则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自动化操作;通过手机APP信息化手段,农民可以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关键指标,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这些精准化管理手段和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智能温室、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升级,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工具。

在重庆,无人农场、智慧田管、“猪脸识别”等已经算不上什么新奇技术,早已广泛应用在田间地头,而标准化圈舍更为丰收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重庆日报

“新农人”正在重塑传统农业,成为未来丰收最核心的人力要素。

种地的不一定是农民,可能是才高八斗的CEO。比如,重庆就正在探索村庄经营机制,引入乡村CEO,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批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新农人”群体正逐步崛起,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这些“新农人”大多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具备绿色发展新理念,对创造高品质生活、消费升级、打造农业新业态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是乡村振兴领域敢于勇敢试错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热情值得关注,他们投身农业的积极性值得保护。

这些年,“新农人”群体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通过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他们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还特别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此外,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23年,荣昌区在川渝交界处举办丰收节活动,四川邻里过来帮忙。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新文化正在重塑传统农业,为丰收积蓄更加磅礴的力量。

如果说,2006年取消农业税卸下了中国农民2000多年的物质负担,2018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广大农民的精神礼遇和褒扬。那么今天,广大农民则需要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农村农业农民承载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因此,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既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积极引入现代文化元素,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乡村文化新风貌。

我们应该感知到,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乡村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一方面,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农村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好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逐渐得到广泛弘扬。这些文明新风尚的形成,不仅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整体形象,也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比如,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贵州榕江地区的“村BA”会释放出如此巨大的文化力量,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村BA”还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升了乡亲们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概言之,“丰收”只是农业社会的综合载体,中国农业农村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是一场历史性的跨越,它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还深刻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而新产业模式、新技术、“新农人”、新文化,或共同构成了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动力源泉。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希望的田野,必将孕育更多“新”的希望,广袤农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农民得到实惠,丰收才有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重庆空调蒸发器供应商排名(重庆空调蒸发器供应商排名前十)
  • 重庆生产暖炉的企业排名(重庆加热炉厂家)
  • 重庆空调蒸发器厂家排名(重庆冷凝器和蒸发器厂家)
  • 重庆臭氧消毒柜公司排名(重庆臭氧消毒柜公司排名前十)
  • 重庆茶水消毒柜维修(重庆茶水消毒柜维修电话)
  • 推动退役军人事业再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上一篇 2024年09月23日
    “台独”网军身份曝光 国家安全部起底黑客组织“匿名者64”
    下一篇 2024年09月24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