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提醒考生及家长警惕高价志愿填报指导
近期社会上出现“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对此,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避免因轻信“高价”指导咨询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志愿填报市场典型问题
一、所谓的“内部数据”不准确,甚至误导考生
宣称拥有“内部大数据”的机构或个人,诱导考生购买高价服务,但经核实发现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导致考生填报失误。
提醒: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参考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一些咨询机构对招生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在使用数据时存在误区,易误导考生和家长。
二、所谓的“专家团队”并不专业
部分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等旗号,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专家”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临时招募,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辅导考生和家长,导致考生报错志愿。
提醒:目前有关部门未颁发“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各地各高校组织了免费招生咨询活动,并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培训,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三、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一些机构收取高昂服务费用,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部分机构声称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但实际服务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收费畸高。
提醒: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夸大宣传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考生和家长应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
四、过度营销制造焦虑情绪
部分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甚至发布“专业排名”,以此吸引考生购买服务。
这种“专业唯决定论”渲染焦虑不安的情绪,实际上是为了兜售课程和咨询服务,从中获利。有些考生受其误导,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自己既不喜欢也不适合所报考的专业。
提醒:目前,高校培养人才时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打好基础,拓宽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都有具体的学生转专业办法,让学生入学后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成复合型人才培养。
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度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只有与兴趣和志向相符的专业才能实现个体的长久发展。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相比,学生更应该关注自身,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