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丰满区的山河社区活动室,一群非遗手工艺爱好者正手拿红色的纸张,沿着线条剪裁。不一会儿,各种形状精美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
70岁的李影兰老人穿梭在人群中,细心指导。作为吉林乌拉赫舍里满族剪刻纸第五代传承人,她教授的学生年龄跨度从7岁到79岁。
7岁的苏一航学习剪纸已有三年,如今已能独立创作作品。他的雪花和窗花作品深得李影兰的赞赏。在吉林市,像苏一航这样的非遗手工艺爱好者还有很多。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连续十年开设非遗体验活动,邀请了陶艺、剪纸、满文、石头画、柳编等领域的十余位传承人现场教授手艺。其中,剪纸、陶艺、柳编等技艺特别受欢迎。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杨超表示,每场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家长们希望孩子从小就接触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手艺的精髓。博物馆提供工具和材料,学员可以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带回家收藏。
缸窑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秀利在缸窑镇和市区开设陶社,近千人体验了这门技艺。刘秀利介绍说,成年人喜欢做茶盏,而孩子们则喜欢做餐盘。陶器制作周期较长,过程中也会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
乡村美术老师刘志敏是吉林市满族柳编及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她在乡村学校教授这门技艺,带领师生制作传统劳动工具和工艺品。学校教室里展示着数千件作品,形成了“艺术长廊”。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认为,非遗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们在参与制作过程中,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非遗手工艺的流行也离不开政策支持和非遗的创新融合。在吉林地区的文旅活动中,非遗元素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