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熊猫债发行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后,2024年上半年,熊猫债发行已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业内人士预计,2024年熊猫债的发行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迎来扩容“加速期”。
所谓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类似于美国的“扬基债券”、日本的“武士债券”、澳大利亚的“袋鼠债券”等。发行主体包括四类:外国政府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和境外非金融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共有60只熊猫债(合计1103亿元)发行。2023年同期,熊猫债的发行数量与规模分别为42只、718亿元。2023年全年,国内共计发行熊猫债1544.5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传统的红筹企业(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越来越多的“真熊猫”(纯外资企业、国外政府等)也开始发行熊猫债。
一位机构交易员表示,“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凸显,叠加政策面的正向支持,是促使熊猫债市场加速扩容的重要原因。2023年以来,我国利率整体下行,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加深,人民币融资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吸引了大量海外企业和国际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中诚信国际主权与国际业务评级总监张婷婷指出,“对于境外筹资主体来说,参与熊猫债的发行有利于构建、增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形象、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熊猫债作为一种长期的直接融资渠道,相较于银行贷款具有较低成本、融资便捷、投资者多元等优势。”
熊猫债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标志。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5月末,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100家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债总规模达4.3万亿元;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为6276亿元,吸引了优质的国际发行人和投资人参与,助力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新开发银行自2016年进入银行间市场以来,已累计发行熊猫债475亿元,未偿还余额共计315亿元人民币,是熊猫债市场上最大的发行人。新开发银行发行熊猫债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位于中国的项目建设。截至2024年6月底,新开发银行已批准向15个中国项目和1个巴西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总额约为386亿元。
目前,越来越多的境外客户正在与新开发银行讨论人民币的借款方案。
新开发银行司库与资金管理局局长金中夏表示,新开发银行积极参与熊猫债和相关金融市场,旨在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和上海金融中心在国际上的地位。该机构也希望成为高质量资产的重要基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优质选择。
据了解,继不动产资产管理公司凯德投资今年3月成功发行首单熊猫债后,近日又发行了第二期人民币10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共募集资金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为2.8%。这一利率创下了同期限定向发行(PPN)熊猫债券的历史新低,并获得机构投资者踊跃认购,认购倍数达2.64倍。
“两期熊猫债的成功发行不仅为公司获得了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还拓宽了国内融资渠道和投资者基础,符合凯德投资的本地化经营策略。”凯德投资(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子翔说。
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表示,随着境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境外机构在境内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具备有利定价优势的熊猫债在境外市场主体中的认可度必将不断增强。
政策支持护航
券商测算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存量余额达158万亿元。
与之相比,熊猫债市场虽稳步扩容,但截至2024年5月末,累计发行规模仅为6276亿元,仍有较大潜力可挖掘。
熊猫债市场的加速扩容得益于政策优化的支持。2023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先后发布了优化熊猫债定价配售机制和发行注册文件等相关通知;2024年初,又发布了进一步简化定向发行流程的指引。
据了解,从2023年至2024年5月,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的熊猫债发行已突破2000亿元,发行规模同比增速屡创新高。
交易商协会表示,将继续推动熊猫债市场发展,做好宣介服务、机制优化和风险防范等工作,助力债券市场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制度化的开放。
李席丰指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熊猫债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境外机构在境内融资便利性的持续提升,2024年熊猫债发行量预计将大幅增加。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