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科研单项排名前四,北京居首


根据《2024 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科研维度的综合评价得分总计 15 分的情况下,北京以 13.03 分位列第一,展现了其在科研领域的全面优势。

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夏季峰会深圳分论坛“新质生产力下的中国智造”中,新京报贝壳财经首次发布了《报告》。在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 (G20) 创业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报告》梳理了未来产业中初具规模的 21 个产业共 710 万余条企业数据,对 32 个万亿 GDP 城市及准万亿 GDP 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中综合考虑了城市政策、科研基础等因素,挖掘了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在新京报贝壳财经对各城市未来产业的科研评价中,主要选取了以下五个指标:研发投入占地方 GDP 比重、普通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相关产业科研论文数量、专利授权数量、产业园及孵化器数量,权重占比均为 3%。根据每个城市对应的数据情况,对各数据维度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加总形成对该城市的整体科研评价分数,满分为 15 分。

《报告》显示,北京在科研维度的综合评价中得分最高,为 13.03 分,展现了其在科研领域的全面优势。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城市未来产业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研究能力紧密相关。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产业与技术的激烈竞争日益白热化,将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在科技创新链条上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共同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科研院所密集的城市能够紧跟世界科技前沿,把握产业变革与发展趋势的影响,更有机会培育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要求的优质企业。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长达 28 年的时间里,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现已孵化企业 3100 多家、培育上市公司 30 多家。

基础研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加强基础研究是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高校、科研院所与业界的合作,更有助于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前沿研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互通创造条件。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强大的研发投入和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在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产业园及孵化器三个科研维度排名均位列第一。2023 年,北京市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 GDP 比重超过 6%,是全国唯一超过 6% 的城市;到 2023 年,北京市 R&D 经费投入强度已连续五年保持在 6% 以上。在 32 个城市中,北京还拥有最多普通高等学校(92 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77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的 28.1%。在产业园及孵化器数量方面,北京共 259 个,也位居全国首位。

在相关产业研究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这两个维度上,北京位居第二。总体而言,北京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领先。

北上广深科研单项排名前四,北京居首

上海和深圳分别位列综合评价的第二和第三名。上海在相关产业研究论文数量上排名第一,而深圳在专利授权数量上领先,2023 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达 23.51 万件。

在这两个城市的其他科研维度排名中,均位居全国前列。2023 年,深圳的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为 5.81%,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上海在五个科研维度上的发展均衡,均位列全国前四。

广州、武汉、苏州、南京四市位列第四至第七名,并在不同的科研维度上各有优势。武汉高校和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上位列第二、第三。苏州除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外,其他科研维度均排在前五,其中专利授权位列第四。南京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科研维度各指标上的表现都较为均衡。

西安、杭州、成都、天津、重庆五市位列第八至第十二名,分数范围在 5 至 6 分之间。西安排名第八,在研发投入、高等学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上有明显优势。2023 年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为 5.23%,是除北京和深圳外全国第三个超过 5% 的城市。但其科研发展不平衡,转化率较低,在未来产业相关论文数量和国内专利授权数量上受限。

北上广深科研单项排名前四,北京居首

杭州在产业园和孵化器数量上有显著优势;成都的未来产业相关论文数量位居前列;天津在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产业园和孵化器数量上有较强的优势;重庆的未来产业相关论文数量排名较高。

合肥位居第十三名,主要是受限于未来产业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专利授权、产业园和孵化器数量上也相对落后。2023 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为 3.91%,在 32 个城市中排名第七,体现了当地对科研的重视。

在排名靠后的城市中,大部分为非省会城市,拥有的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的厦门、福州、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长期重视对外贸易,针对未来产业的科研潜力不强,均排在 20 名开外。

高校和科研实力集中的城市更有利于发展未来产业集群。从区域角度看,东部沿海城市以及北京、深圳等城市在科研实力上普遍较强,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高校集中度较高有关。

在前十名的“未来产业之城”综合评价中,有四座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带动下的珠三角地区,潜力也不容小觑。而武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虽然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科研实力有所提升,但仍需加强研发投入和科研环境建设。

东北地区的城市在科研实力上相对落后,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总体而言,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科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前十名中,只有深圳和苏州是非省会城市,其中深圳为副省级城市。

省会城市汇聚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得益于区域政策倾斜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创新提供了良好基础。

虽然深圳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持续提升其水平。在“十三五”期间,深圳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支持新高校申请研究生学位,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目标是在2025年达到20所高校规模,成为南方重要的教育中心。

苏州在科研方面存在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不足的劣势。但其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专利授权方面。2023年,苏州专利授权量达到13.08万件,仅次于深圳、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四。基于产业优势,苏州致力于促进前沿科研成果产业化,如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化,形成了光子产业全链条发展。

通过引进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苏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 杭州又“遥遥领先”了?超越北上广深!杭州成“最爱智驾出行城市
  • 高校科研转化最新榜单震撼发布
  • 远诺链桥:科研与实践交汇之路
  • 实探北广深三地Robotaxi:打车半小时 启动出行市场激浪
  • 副热带高压北上陕甘山洪地质预警
  • 我爱我家龙虎榜07-30数据解析
    上一篇 2024年08月04日
    数字平台助力货车司机收入提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4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09447454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