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随着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持續釋放效應,持續拉動投資規模擴大。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7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較上月有所回落,主要因極端強降水和高溫天氣影響了建築施工。但是在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支撐下,1~7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3%,增速繼續領先於其他分項。其中,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對整體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7%。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長10.9%,增速領先全部投資7.3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7月,新一輪穩增長政策全面發力,7月22日央行推出降息組合拳;7月2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發文,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兩新”。這意味著隨著穩增長政策落地顯效,8月經濟增長動能有上行趨勢。
“展望未來,我們預計隨著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設備更新改造的政策進一步落地,對下半年製造業投資仍有支撐,但金融數據偏弱預示著整體製造業投資增速或繼續小幅放緩。”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在解读數據時對《华夏時報》記者表示。
製造業投資亮點頻出,單從投資來看,由於天氣影響,7月投資增速不盡如人意,但是整體上保持了規模擴大、結構優化的發展態勢。1~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9%,製造業投資增長9.3%,均快於固定資產投資總體增速。
從分項來看,“兩重”建設項目加速建設,短板領域、薄弱環節、新賽道新領域投資增勢良好。數據顯示,1~7月,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同比增速分別為23.8%、8.2%,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8.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投資增長23.8%,交通運輸業和水利業成為基建邊際提速的重要支撐,隨著項目持續推進,投資規模有望繼續擴大。
“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央財政支出及其帶動的中央基建投資明顯好於地方基建投資,上半年中央財政支出增速為9.6%,遠高於地方財政支出增速的0.6%,1~7月中央支出相關的鐵路、水利投資累計同比高達17.2%和28.9%。”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對《华夏時報》記者表示。
這些重大項目建設也成為拉動投資的“主力軍”。1~7月,計畫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7.6%,拉動全部投資增長4.1個百分點。同時,廣義基建投資增速有所回升。從廣義口徑下的基建投資來看,增速從7.7%上升至8.1%,這主要得益於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的持續高增長。
在市場人士看來,廣義基建投資增速上行,表明在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下,相關重大項目投資在快速落地。
一個亮點是,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持續領跑。1~7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3%,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7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2.2%,比上半年提高4.7個百分點。
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5.8%,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0.7%,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9.3%,制造业投资支撑因素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投资维持较快增长,1-7月同比增长10.4%,高于整体投资6.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7%和11.9%。
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设备工器具采购投资同比增长17.0%,对整体投资增长贡献率为60.7%。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0.9%,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比整体投资增长快7.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发展良好。7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2.6%和9%。虚拟现实设备产品、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智能绿色新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
政府政策持续发力,7月稳增长政策全面出台。央行于7月22日实施降息组合拳,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于7月25日发布通知,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两新”。但由于政策主要在7月下旬出台,对当月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限,伴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8月经济增长动能有望提升。
市场人士指出,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表明下半年稳增长的重点在于有效提振内需,尤其是在外需增长动力或减弱的情况下。专家建议,通过国债转贷地方、解决部分地方债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方式,尽快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加速、天气因素消退,8月基建投资和实物量有望进一步改善。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2023年政府增发国债等项目的推进,将加快实物工作量形成,释放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将带动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的恢复。
专家建议,宏观政策需持续发力,加快落实已出台政策,并适时推出增量政策举措。财政政策方面,可考虑追加赤字、增发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优化“化债”措施。货币政策方面,可进一步降准降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房地产政策方面,可继续放松限购、加大对地方政府收储的支持力度、出让优质地块。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