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8月7日电(记者 贺劭清)中外研究团队最新发现,过去7亿年间,地球自转呈现阶梯式减缓。具体而言,7亿至2亿年前,地月距离增加了约2万公里(每百年增加约4米),而日长增加了约2.2小时(每百年增加约1.58毫秒)。
该研究成果于8月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论文题为“地质证据揭示地球自转减速的阶梯状演化模式”。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为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黄何研究员和马超教授。
此前,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正在显著减缓地球自转,引起广泛关注。在地质历史时期,地月引力产生的潮汐耗散作用一直导致地球自转减速。
针对地球自转减缓速率是否与现今一致的问题,成都理工大学大数据沉积团队联合国际知名天文学家Jacques Laskar团队以及德国、爱尔兰的地层学家团队历经两年攻关,获得了过去7亿至2亿年前的地球自转参数,并通过天文理论计算,推导出地球自转周期和地月距离。
研究结果既验证了潮汐模型的可靠性,也揭示了7亿至2亿年前地球自转的阶梯状减速模式。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的超大陆聚合和冰川发育也会影响地球自转速率。
计算结果还表明,当地球自转速度减缓到一定程度时,潮汐耗散作用将不再是主要因素。研究者对比同期生物演化数据和海洋地球化学数据发现,地球自转的两个主要减速期可能为早期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